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考而不死是为神: 高考上大学和科举考秀才, 哪个才是地狱难度?

首先祝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儿童节快乐。

六月份,虽然从儿童节开始,但是,她终将属于高考、属于考生,以及考生家长。

虽然疫情时有反复,影响到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但是,高考一直坚挺,任新冠病毒肆虐,唯我岿然不动。

据说今年的所谓“高考套装”、“高考神器”,都没等到儿童节,从青年节开始就卖脱销了。

手握“状元及第”签字笔、别着“金榜题名”胸章,真心希望这些装备能保佑同学们考的全都会、蒙的全都对,至少能把监考老师镇住。

我们都说“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实际上,现在高考的难度,和古代读书人考科举的难度,压根儿不在同一个维度。

如今我们面对高考,至少有课程标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等等,老师手把手给划出来重点、难点、知识点。

古人科举有什么?

只有一本本、一本本、一本本……的书。

科举制度自隋代兴起,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举贤任能的国家级考试,让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同时,限制门阀势力,让“五姓七望”全体衰落。

只不过唐朝科举考写诗,到了宋朝改为考策问文章,总体来说难度有限,考的还是文思、灵感和辩才。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范围确定为四书五经之后,考试难度陡然升级,读书人的地狱式磨难开始了。

因为,四书五经不但是考试范围,也是出题范围。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年科举考题为“为国以礼”,要考生以这四个字为题,写一篇八股文章。

为国以礼,出自《论语》里面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记录了孔子和子路等四弟子,如何畅谈人生和理想。

要是对《论语》不熟悉,不能背诵,这个作文题目就根本看不懂,更不用说写文章,一准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难道官家出题时,不能给点儿提示什么的?明示没有,来点儿暗示也行啊。

答案是——不能!

科举考试就是这么豪横。

四书五经,《论语》11000多字,《孟子》34000多字,《尚书》25000多字,《诗经》将近4万字,《礼记》有9万多字,而《左传》则将近20万字……光这六本书,前前后后加起来有40万字,理论上来说,其中任意相连的几个字,都可能成为科举题目。

40万字,处处都是重点,字字是考题。

形势比人强,被逼无奈的古代读书人们,只好把四书五经生生地背下来。

能背下来四书五经就够了吗?

朱熹对“四书”所作的注解,难道就不用背了?

像《昭明文选》这样的科举参考书,是不是也得安排上?

如果每个高考考生,至少要渡过一轮题海的话,那么,当年参加科举的读书人,相当于只身漫无目的地横跨“考题宇宙”。

考而不死是为神。

古代读书人考科举,面对的是一片实实在在的无涯学海,没有百万字的阅读量、几十万字的背诵量打底,上了考场就是人间小白。

以至于很多人,将一生的时间,都搭在科举考试上。

像蒲松龄老先生,不世出的大才大家,72岁还要到青州赴科考、搏功名,所以,他写《聊斋志异》开篇就是《考城隍》。

科举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虽然今天的高考,已经不是唯一成才的通道,也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但是,必须承认——

高考,依然是筛选人才的有效手段,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保持着进步的活力。

高考,虽然还有不足,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当今中国,这依然是“最不坏”的制度。

祝每一位考生,超水平发挥,取得自己最理想的成绩。

金榜题名,心想事成!

从这个月开始,直到未来,都是你们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