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考生能够超常发挥,给考生很多鼓励的话,但是每年高考后,多数考生都感觉自己考得不理想,不是最佳水平。那么,真正在高考中能够超常发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
先讲一个学生的故事吧!之前带过一个女孩,数学成绩很好,总成绩在班级进不了前5名,就只能指望数学给她提分。但是,那一年高考数学,最后两道题非常难,第一天下午考完数学,她就给我打电话,嗷嚎大哭,吓了我一跳:“老师,我完了,我考不上大学了,我的数学都没做出来。”
我想这怎么可能?哭了一会儿,才知道她的最后2道题没有全部做出来。我就安慰她听说今年数学非常难,班里谁谁谁都没有做出来,反正就这样了,你不如放低期望,准备明天的考试。
她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就做好了复读的准备,想着把第二天的考试当成模拟考试来对待,为明年积累经验。
谁知道,高考成绩出来后,她考了班里第三名,是高三考得最好的一次,最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那些高考中真正能够超常发挥的学生,并不是运气好,遇到了自己顺手的学生,而是在考试前和考试时,有正确心态的学生,而这个正确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来自——降低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会有基础题,又会有创新题,每年的题目都是稳中有变,难度系数比例大约是3:5:2,所以遇到新题非常正常,不可能都是考生平时练习的题目。
其次,从考生的情况看,除了少数学霸能考到680分以上,甚至700分以上外,多数学生都不可能把知识学透,把题目做透,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做了无数的题目,考了很多次考试,虽然强化了基础,提升了能力,但是也可能固化了思维,所以考场上遇到做不出来的题目也非常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就看心态了,心态好的学生,能尽最大可能地“抢分”,心态不好的学生,则会慌乱,甚至会自暴自弃,放弃考试。
其实,那些心态好的学生,未必是掌握得很好的学生,而是能够降低期待,正确认识高考题目和自己能力的学生。那么,怎么才能保持好的心态呢?
一、情绪会传染,家长一定要“稳住”
到了高考时,很多家长表现的比考生更加焦虑,而且还不注意言辞,说一些给考生施压的话,有些考生到了最后阶段,为了缓解压力,会有一些“不努力”学习的表现,比如上厕所时间长,在厕所里看手机等,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和孩子吵闹起来,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更加焦虑,复习不进去。
也有的家长会在言语、行动上表现出异常,比如走路小心翼翼,晚上睡不着觉等等,如果和孩子在一起,这些焦虑的行为,都会直接或者见解影响孩子。
所以,家长一定要稳住,做到“外松内紧”,自己正确认识高考,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高考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谁会因为一场考生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为一次考生输得精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家长都是过来人,应该更加清楚。
二、降低期待,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对于考生来说,有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这个目标应该是督促你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制造压力的累赘,到了高考,就可以把目标暂时放一放,如果遇到一科考得不好,不要气馁,可以给自己降低一下目标,考上那个大学也不错,自己学会安慰自己。
在高考考场上,遇到难题,不要惊慌,告诉自己“我难人难,我不畏难”;在高考考场上,遇到容易的或者见过的题目,不要太高兴,告诉自己“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把注意力放在考试题上,而不是自己的理想上,心无旁骛,才能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