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三女生每天早上5点10分到教室学习”的视频,颇受争议,作为老师来说,看到自己的学生这么努力,老师很感动,并称“很治愈”;而作为网友来说,除了担心女孩的身体外,更多的是质疑这种学习,能否真正出成绩,这样的学生,成绩如何?是不是学霸?
其实,作为老师都知道,那些班级最努力的学生,也可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也可能是成绩中游的学生,但是也可能是班级倒数的学生, 同样是非常努力,结果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单纯以努力的程度来衡量成绩,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高中阶段,不努力是学不好的
尽管很多人说,高中拼智商,真正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死学习的学生,但是,这并不否认学生的努力,现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不仅内容多,而且进度快,难度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刻苦努力,不努力就能考好?起码我没有见过。
也许,某些学生有学习的天赋,但是这种天赋,往往都是在某一方面,比如语言天赋强的学生,语文和英语成绩会更好;而理性思维比较好的学生,数理化成绩会更好。但是,想成为“全才”,这绝对不是靠天赋就行,没有勤奋,基础知识都很难过关,又怎么奢望能够学得很好?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老师跟他们接触后,发现这类学生悟性很高,所以感叹“孩子很聪明,就是基础不好,所以成绩不好”,为什么?因为这类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不愿意勤奋,尽管有一定的天赋,但是因为太懒惰,“因懒生笨”,所以成绩不会好。
在高中,学霸大多都看起来“老实巴交”,原因就是这些学霸的专注力特别强,学习勤奋努力,而那些油嘴滑舌的学生,往往是“半瓶子醋”,很难成为学霸。
第二,高中阶段,只努力也学不好
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学生,虽然非常努力,但是成绩却很一般,甚至倒数,所以老师经常感叹这类学生“有些笨”,他们虽然非常努力,但是却不会努力,因为他们在“假努力”!
什么是“假努力”,简单来说,努力就应该有产出,如果努力没有产出,或者产出很少,就可以认定为是“假努力”,这类学生,往往会用身体的勤奋来掩盖大脑的懒惰,所以努力往往没有什么效果。
在高三,这类学生特别多,因为高三的学生,多数都已经知道努力了,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过度强调努力的程度,往往会调入假努力的陷阱,比如学生晚自习后,可以选择不去宿舍睡觉,而是去晚修自习室继续学习,你会发现,这样的自习室里的学生,多数都是处于”假努力“状态, 他们只是满足于去占位,满足于我去学了,而并不在意学习的结果。
处于假努力的学生,用努力的程度来隐藏自己,不敢正视自己,所以只能感动家长、感到老师,甚至感动自己,却没有太多的效果。那么,这类学生,是否可以“挽救”过来呢?
当然可以,只要让投入多产出,这种“假努力”就可以变成“真努力”,具体做到两点:
1、改变思想认识
处于”假努力“的学生,一定要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你学了多长时间,而是你学习的效果,到了高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如果你只努力,成绩不能提升,这样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非常有争议的“刷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刷题没有错,关键看刷题的目的,有人为了刷题而刷题,只痴迷于刷题的数量,这样的题目做的再多,意义也不大,因为高考基本上不会让你见到原题,甚至似曾相识的都没有。
那么,刷题真的没有用吗?不对,刷题非常有效,刷题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落实基础,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会的变熟;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总结出“套路”,什么样的题型,用什么样的套路,这叫“思维建模”,高考考场上的高手,都不寄希望于考场上的“灵光一现”、“超常发挥”,而是提前已经熟悉了高考命题的套路,已经做到“胸有成竹”了。这种套路,就是靠归纳、靠总结,不是靠做题的数量多少,所以,真正聪明的同学,能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这样他们不用大量刷题,同样可以考的很好。
2、进行刻意训练
其实,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考完试之后,他们只想看看自己考了多少分,考好了沾沾自喜,考不好垂头丧气,有的学生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但是唯独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所以错失了提升的很好的机会,考试的时候是这样,平时就更不用说了,错题本在他们那里,只是摆设而已。
而真正的学霸,是勇于直面自己问题的学生,一套题100分,他们考了90分,但是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很庆幸自己通过考试,发现了还有10分不会的,然后去分析失分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因为缺钙了,脚抽筋了,他需要什么?一瓶几元钱的钙片就能解决问题,非得去花高价买“黄金搭档”?一个学生,明明某个章节或者某个题型存在问题,结果导致失分,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进行这个知识点或者题型的刻意训练,而不是再去刷一套题、十套题,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到了高三才真正明白,那些高考考得好的学生,一定是既能努力,又会努力的学生,那些高三成为“黑马”的学生,一定是既能努力,又会努力的学生,忽视了努力的方向,只追求努力的程度,往往会陷入“假努力”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