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遴选当中,倍受公众关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无可能扩容,A类有无上B的可能,6所B类哪几所可能升A?“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是成为热点,哪些“双非”有可能入列,哪些“一流学科”有可能出列,议论得有鼻子有眼,如果不太了解情况,还真会信以为真。当然,这也体现出公众对“双一流”建设的高度关注。
“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有许多条件,在此不再重复,但科研水平无论如何是一个主要指标。“一流学科”主要是从水平上衡量,因为培养人才中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要求都有章可循,已经规范化或是程式化,就“双一流”高校而言相互之间并无多大差距。学科水平如何衡量,同样有许多指标,但科研成果是最为重要的,今天就围观一下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情况。
我国共设有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极为稀少,所以高校主要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奖励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
“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是2016年至2020年。五年期间,“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得了多少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呢,“双非”高校又获得了多少国家自然科学奖呢,哪些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多呢?本号翻阅了五个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名单,作了统计,下面介绍一下结果,仅供参考。
(1)2016-2020年期间,59所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有13所“双非”。
首先说明一下,由于202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尚未颁发,目前只有初评公示,所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按初评公示情况进行统计,最终应以官方颁奖为准。
从2016年至2020年,共有59所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4所,“双非”高校13所。59所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情况详见下图。
看出重点了吧!共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只有32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的奖励,占比76%,大体是四分之三。也就是说,即使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
在9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地矿油各按两所计算)中,只有14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的奖励,占比14%。比较一下就知道,“一流大学”就是“一流大学”,获奖比例高出“一流学科”高校62个百分点,而且数量还不到“一流学科”高校的一半,差距还是很大的。
13所“双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说明这些学校的某个学科或几个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实力丝毫不亚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难出成果,所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十分珍贵。如果这13所“双非”因此进入新一轮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也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是靠本事进入的。
在13所“双非”高校中,除了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之外,内地10校是: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除了东北、西北之外,华南、华东、华北、西南都有分布。可能最让人想到的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因为这四校确实名气不大。
(2)59所高校五年期间共获得14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有4项一等奖。
从2016年到2020年,高校共获得14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40项。
4项一等奖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聚集诱导发光”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清华大学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南开大学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大学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通过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初评。
从各年度的情况看,2016年28项,2017年24项,2018年29项,2019年32项,2020年31项通过初评。
(3)北大清华并列第一,上交、复旦、中科大、西交位居前六。
从59所获得高校获得奖励数量看,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具体情况是:
第一梯队:北大清华。北大、清华不愧是基础研究强校,各获得13项自然科学奖,其中清华大学于2018年度还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似乎稍微出色一些。
第二梯队:4所高校。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复旦大学、西安交大分别获得8项、7项、6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处于第二梯队的位置,其中复旦大学有一项成果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初评。从“清北+华五”角度看,浙大、南大似乎被西安交大顶替了位置。这说明,西安交大在基础研究方面实力确实很强。
第三梯队:7所高校。这7校都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这7校是:吉林大学,华中科大,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应该说,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在这方面证实了自己的强大实力。尤其是湖南大学,虽然被列为B类,其实实力居于多数A类之前。如果1项奖励具有偶然性的话,那么4项奖励则代表整体实力了。
第四梯队:14所高校。这14校获得2项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包括:大连理工,兰州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大,北京科大,北京理工,东北大学,哈工大,华东理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大,香港中文大学。有的说大连理工、东北大学、兰州大学有所衰落,从这项奖励看其实不然。
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有些“亮眼”。从上可以看出,27校获得2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然而作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大、云南大学、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国人大、中山大学在五年期间,都只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西北工大、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国人大受学科所限,云南大学原来不属“985工程”之列,可以理解,但是武大、中大则不然,理应是基础研究强校,而且这些年在各类榜单中是前10的常客,居然五年期间只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13所“双非”高校为伍,就太让人意外、太过于“亮眼”了。
网友们,本文只是提供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奖励的情况,虽然从中可以出高校的实力,但只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并不是全面实力。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应该综合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以一代三。本文主要是提供数据,期待你们的分析。欢迎以留言的方式谈谈见解,供网友们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新一轮双一流#
(本文为原创,小编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新一期“双一流”高校遴选原则已定!
三校各有“自科”二等奖,昔日重点能否“一奖上位”“双一流”?
两所“南医大”各获自然二等奖,能否由“双非”变成“双一流”?
4年各获国家大奖4项以上,2所“双非”还不能进“双一流”吗?
首个五年周期:只有26所“双一流”获得国家一等奖,有哪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