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亢春宁通讯员吕利雅张黎明
核心提示
2021年高考即将开启,在备战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挑灯夜战有之,风雨兼程有之,痛苦磨砺有之,浮沉攀行有之……最后时刻,提笔应战,万千准备,在此一役。十年磨剑,双刃试锋,重要关头,沉着冷静的心态、周全细致的安排、衣食住行的保障,以及答题技巧,应考经验等都至关重要。为更好地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支招,6月4日,记者再次深入采访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三餐均衡切莫盲目服用保健品
孩子点灯熬夜备战高考,家长照顾饮食起居做好后勤。精心安排可口饭菜是不少家长考前的首要任务,可是,怎么吃?吃什么?很多家长又变得手足无措。
“高考期间,天气比较热,考生也比较紧张,孩子的一日三餐不要选择平常不吃的食物,大鱼大肉容易引起过敏、腹泻、腹胀等情况,生冷的食物也容易引起身体不耐受的情况。”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主任苏隽说,“一日三餐要均衡,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巧。粗细搭配,荤素均沾,饮食多样,保持平时的基本饮食习惯。”
苏隽建议,早餐吃八分饱,搭配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蛋白,要吃好消化的食物,不要吃油炸的食物,可以吃发面饼、全麦面包片,喝燕麦粥,加一个鸡蛋,再吃一个苹果;午餐要吃饱,孩子经过了一上午的考试,消耗的能量比较大,心情也会比较紧张,中餐在平时的基础上,给孩子选择颜色多样的食物,营养素互补,视觉感观也好,但不能吃得太咸,要清淡一些。例如可以选择吃包子,香菇油菜等食物,在此基础上,可以吃清蒸鲈鱼、肉末海带、冬瓜虾皮汤,因为鱼虾、海带、虾皮里都含有Ω-3脂肪酸,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晚餐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主食粗粮化,不要吃得单一,推荐蒸二米饭,比如红豆饭,黑米饭,配菜荤素搭配,可以清炒黄瓜片,或者清炒虾仁等。
苏隽说,三餐可以少加一点水果,加餐可以给孩子带上一盒酸奶,或者一根香蕉;喝水要适量,不要太多,不提倡喝饮料;可以补充一些坚果,因为坚果中DHA含量比较高,对孩子提高大脑注意力有帮助。
对于很多家长关心的提神类食品、保健品和营养品,苏隽提醒,在补充茶、咖啡、巧克力提神的时候,不要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服用一些保健品,如果服用保健品身体不耐受,会影响孩子考试发挥,可以吃一粒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复合的维生素片;有些孩子紧张,吃不进饭,饭量小,可以到医院营养科开一些对孩子有益的营养食品作为补充。
劳逸结合良好作息要保障
对于考生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清醒的头脑。可是,有些考生在临考前继续熬夜复习到深夜一两点,导致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考试发挥失常。
“要劳逸结合,不要睡得太晚,最晚到11点睡。考前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不能因为高考打破自己平常的睡眠习惯,太早或太晚都不好,晚上睡眠要在7个小时以上。”市沙岭子医院心理科主任李育军表示,考生在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到1小时,可以泡脚放松一下,按摩涌泉穴,合谷穴,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眠作用。在上床后,要尽量清空自己的大脑,放松心情,过去的事和未来都不去想,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好明天所有的问题,这些有助于尽快入眠。
关于午休,李育军建议,午休时间不要超过40分钟为宜,如果睡眠时间太长,大脑处在抑制状态,不利于下午的考试。午休时,可以不以睡觉为目的,躺在床上后,睡着最好;倘若睡不着,可以让大脑处在一种放空清净的状态,过度的抑制或是兴奋都不利于下午的考试。
高考期间,一些考生因为紧张晚上睡不着觉,李育军建议,在遵医嘱的情况下,服用少量副反应小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如果考生依然没有休息好,在第二天临考前尽量调动自己大脑的兴奋度,让自己进入临战状态。
合理预期正确认识评估自己
高考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比拼,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大考临近,学校里同学们埋头复习的氛围,都容易使考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个别会有畏难情绪,想放弃考试。
“临考前,高焦虑和低焦虑状态都不利于考生的发挥,适当的焦虑状态有利于考试的发挥。考生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李育军说,考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要明白考前一两天成绩不可能大幅度地弥补上来,做题不会时也不能丧失掉自信心。考完一科后,不去对题对答案,不能因为一场考试影响自己的情绪。
如何保持考前良好的心理状态呢?李育军说,一方面是做好预案,自我暗示。因为有预案,出现问题后心里有底,知道应对的方法,有了准备心里才不会发慌。还要暗示自己一定能行,正向暗示往往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果。例如,我正在朝着我的目标努力;我已经准备很充分了,没什么可担心的;今天我的精神很好,头脑很清晰,一定能成功。另一方面考前紧张状态下要学会深呼吸,选择一个阳光充沛、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场所,身体站立,眼睛微闭,开始深呼吸,同时默念“1、2、3”,心想:放松、放松。这样用深呼吸来保证大脑的供氧,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安宁下来,全身会有一种轻松感,可以适当缓解考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