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完了,别再被大学“卷”进去

无论怎么祝愿考生,最后能够凭高分读本科的人不到五分之一。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较之去年增加了7万人。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一本录取率不到20%(大部分是14%左右)。对于考得好的同学,要考虑该选什么专业,选一个好的专业还是好的大学?赚钱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首先,高考没考好的同学也不必气馁。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在《六论自发性》一书中说,如今的教育产出的是具有分析型智能的人,这种智能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但是有价值的重要技能有很多种,如艺术天赋、想象力智能、手工智能、音乐舞蹈技能、创造力智能、情感智能、社交技能和伦理智能。这些才能无法被检测、被打分。

在法国、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基础教育最终汇为一场决定学生未来社会地位和终身命运的大型考试。于是,在进入名校、报名课外辅导班、参加死记硬背的备考课程方面,争夺达到了疯狂的水平。”耶鲁大学洗手间里的涂鸦,有人写道:“记住,即便你赢了这场耗子赛跑,你依然是耗子!”下面有另一个人的笔迹,回应说:“是啊,可赢家就是不一样。”这种体制让大约20%的胜出者获得终生特权,剩下80%的输家感到挫败,以为自己低人一等。这样的制度性后果进一步疏离了社会机遇。但是拥有其他技能也能成功。

其次,选专业是看自己的爱好,还是看专业的就业前景?其实很多人最后工作都不是去了对口的行业。英国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卧底经济学》中回答了几个相关的问题。总体上要知道,一份收入不高但安稳的工作,比高收入但不稳定的工作会让你感觉更幸福。对自己的期望不要过高。那些拿高薪的同龄人、嫁入豪门的女性,以及高学历低工资的人可能都是痛苦的。

他说,选择最佳职业有点儿像在邮局排队等待办理业务时选择最短的队伍(可能你在德国的邮局不需要排队,只是试想一下)。所有的队伍看上去都一样长;如果有哪一支队伍明显快一些,人们早已排进去了。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但是也经常有人倡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毫无天赋可言,该怎么办呢?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自己并不擅长的职业吗?

哈福德说,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你应当专注于你相对于别人来说最擅长的领域。你可以当会计,然后花钱请一个厨师;或者当厨师,而花钱雇一个会计。正确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你是一个好厨师还是一个好会计,还取决于这个世界是否充满了更好的厨师和更差的会计。

这个原则与“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想法并不矛盾。工作做得好意味着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喜欢一份工作意味着你不介意少赚一点儿。一切都要看你是更注重金钱,还是更注重快乐。

但是,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好你所喜欢的工作,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你的职业并不是你生活中的全部。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威尔德认为,我们工作很卖力,但在友谊方面投资不足。

他还谈到了如何应对内卷的情形:为了提高涨工资的可能性,是不是应该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呢?答案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是件有风险的事。如果你早上6点30分到办公室,而有人却在6点15分就到了,又怎么办呢?在这个你认为是“赢家通吃”的世界里,你不妨在早上10点慢腾腾地走进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至少是可以预见的。只需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你再稍稍多待片刻即可。然而,你的同事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策略可能会变得流行开来,因此代价也更高。

那么,最简单的涨薪方法是什么呢?事实上,这两种竞争都属于拍卖,看上去似乎很难理解。在这两种情况下,出价是努力而非金钱,而且输家也要付出代价。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维克瑞的研究表明,所有此类拍卖都会带来相同的预期收入。无论是第一个到达,还是最后一个离开,这种竞争都对你们的老板有利,而你们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同事耗尽了精力,并且其配偶再也不能忍受他的做法时,赢得比赛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起初要放轻松,直到你的竞争对手准备离婚的时候,再开始厚积薄发。但是,“你或许不应该参与这种竞争。这种竞争的最后赢家可能是对涨薪前景最乐观的人,但乐观主义者却更容易失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