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国际翻译家联盟将文学翻译领域的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颁给了一个中国人。
那位中国人叫许渊冲,迄今为止,他仍是全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翻译家,
几乎每个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应该都对许渊冲这个名字不陌生。
就如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提到许渊冲先生时所说:
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然而,6月17日早上7点左右,中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许渊冲先生的一生成就斐然,无愧于“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
不过回望他人生中的桩桩小事,你会发现:
我们眼中的“国宝大师”,其实一直都是个怀着赤子之心的“少年”。
01
1921年4月,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他的父亲酷爱读书,母亲也受过教育,擅长绘画。家里虽不富裕,但在父母的熏陶下,许渊冲自小就喜好读书。
《文选·陆机》里有言:“茂德渊冲,天资玉裕”。
父亲希望他能好好读书,成为博学能士,为家里争口气,便给他起了“渊冲”这个名字。
02
许渊冲有个表叔,叫熊式一,是与林语堂并称海外的双语作家,也是上世纪著名的戏剧翻译家。
他曾经把中国的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话剧,在国外连演了近千场,轰动欧美,还受到了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赞赏。
小渊冲只记得,“式一叔回国时给(他)丈人带的银元,一辈子都用不完,国外大文豪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很是羡慕。
年幼的许渊冲,因此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许渊冲的表叔熊式一
03
人人都知道,许渊冲是当今的翻译界泰斗。
但最初,他对如何学好英语这件事很是头疼,字母都得看着中文谐音注释才读得出来。
由于觉得英语读音毫无规则可言,不得窍门,上了中学后,他一度很讨厌英语:
“一年级讲语法,我那时11岁,连中文语法都不懂,不喜欢,没兴趣;二年级更糟糕了,不讲生词和语法,直接讲课文。”
中学时期许渊冲(左一)
04
虽然不懂英语语法,但许渊冲胜在有个好记性。
中学二年级那年,他直接将课本《短篇背诵选》中的30篇英文课文通通背了下来,这里面就包括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
背了许多英文美句以后,他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终于找到了学英语的窍门,自此进步神速。
许渊冲中学毕业照
05
1938年,许渊冲以全校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刚成立不足一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外文系。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乐观的小许看来,却是自己人生的奇遇之年:
“老师碰到钱钟书,男同学碰到杨振宁,女同学碰到了个叫周颜玉的...”
许渊冲的老师钱钟书先生
06
林徽因的《别丢掉》,写于徐志摩飞机失事后。
某天林徽因走过徐志摩的故乡,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入学一年后,许渊冲把林徽因这首小诗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
众人皆知,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后来许渊冲才公开,最初翻译这首小诗,是因为他暗恋上了一位女同学。
07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许渊冲初读,便深觉诗中的感情“很真,很美”。
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欢,他将这首诗翻译后,写信寄给暗恋的女同学:
可惜当时那位叫周颜玉的女同学心有所属,这封信自然也就石沉大海。
0
08
96岁时,许渊冲做客综艺《朗读者》,回忆起自己的暗恋往事还像个少年一般,热泪盈眶:
“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你像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成功,但是我回想当年还是很美的。
而我认为这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创造美,发现美。”
有时候,求而不得未必是一场遗憾。
许渊冲与后来认识的妻子照君
09
别看许渊冲对遗憾往事态度豁达,就觉得经过岁月洗礼的许老先生,挺温和。
其实这个宝藏老先生,一直以“狂”著称。
他从不按“中国式谦虚”的套路出牌,向来喜欢跟人推介自己的名片:书销海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前几年更是直言,自己名字已经比名片还响一点,名片不送别人也知道。
09
初识老先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你可能难免会觉得他很“自大”。
但他确实有“狂”的资本。
许渊冲的夫人照君女士说:“翻译这一行(容易)被人看不起,不算学科,我们有‘不如人’的感觉。
许先生没有因为小而不做,(而是)要把小做大。今天许先生做到了。”
在翻译的“小”世界,许渊冲一做就是80年。
老同学杨振宁提起他也是赞不绝口:“他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
10
解放前夕,许渊冲到巴黎大学留学,在那段时间得以精通法语,研究法国的文学。
有件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留法学生们组团去了罗马,受到当时的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
许渊冲先生在语言方面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1949年巴黎求学中的许渊冲(左二)
12
其实许渊冲的俄语也很好,所以后来有记者问他:
“您俄语成绩也这么好,为什么后来不用俄语进行翻译工作呢?”
许渊冲老先生顿时就头大了:“托尔斯泰写得那么长的,(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你简直不想看,写那么长干什么,我想算了。”
狂老头的可爱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13
有人送了许渊冲一个外号,叫“许大炮”,是说他口无遮拦,脾气火爆。
不过他译的中国古诗,语句却称得上是表达中国文学含蓄美和温柔的典范了:
李白《静夜思》中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被他翻译为“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在我床前一池光/我想知道它是否搁浅了霜。)
而李煜《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被他译为“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易说离别,却难说重逢;落花随流水,春日已逝。昨日欢乐不再。)
14
翻译文学作品中,最大的问题是文化背景不同。
比如中国人看到又圆又明的月亮,就能想到故乡,但外国人没有这种文化感受。
换到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逐字翻译,就会变成“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头想到故乡”,该如何让外国人理解其中的联系呢?
许渊冲是这样的处理的:“我翻译时,把月光比作水,英文译成‘月光明亮如水,溺住了那些思乡的人。’用水把月亮和乡愁联系在一起,文字排比上又有英语的优美,外国人就理解了。”
1987年,许渊冲英译版《李白诗选一百首》出版,他老师钱钟书评价:
“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定和许渊冲是知己。”
1997年杨振宁与许渊冲合影于清华大学
15
2007年的时候,时年86的许渊冲患上了直肠癌。当时医生断言:“最多也就七年的生命了”。
许渊冲老先生并没有放在心上,还是坚持每天半小时的锻炼,坚持收集报纸上的“长寿秘诀”:
“我(锻炼)的目的是希望能活到100岁,如果我活到100岁,计划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完。”
16
在原本被医生判定“生命终点”那年,他拿了个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
但许渊冲老先生并没有觉得自己做的足够多了。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他一直有熬夜续命的“爱好”。
在人生终点的前几年,这个百岁的“老90后”冲劲十足,像在跟时间赛跑:
“我还有莎士比亚,我要翻完这两行再吃饭。”
只要有口气,他就要每天翻译1000字,哪怕弄到当日的凌晨4点钟。
“我白天做不了什么事,白天是给大家的,不过有句诗不是说了——‘延长生命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夜里偷取一小时,来弥补白天的不够。’”
17
许渊冲老先生一直说:“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啊,世界独一。”
“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要走出去。”
如何走出去?许渊冲认为,关键是翻译,翻译正确,打破文化隔阂,就能让外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
为此,他花了一生时间去研究、思考和践行。
18
其实在翻译界,许渊冲的争议一向很大。
有人觉得他的翻译与国外文学的原诗差别较大,意译的成分较多。
但在许渊冲老先生看来,超越前人即意味着要创新。
“按照他们的观点,忠实原文逐字翻译最好,翻不好也没关系。但我认为,翻译的忠实不仅要忠于形式,更要忠实内容。
如果我的表达形式比逐字翻译的形式更能传达原文的内容,那我会选择我的表达方式。”
19
让许渊冲自豪的是,他译文版本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非常受认可。
他翻译的《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被诺贝尔文学奖评论为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他翻译的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他翻译的《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的作品。
20
许渊冲的理想是“用翻译创造美,让中国的美走出去。”
别人曾问他:“一生都做翻译,常常工作到深夜3时,不觉得枯燥吗?”
老先生笑曰:“天天和古人打交道,跟莎士比亚打交道,超越时空交流,乐何如哉?”
还记得1939年,正在西南联大读大一的许渊冲在日记里写道:
“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终其一生,他确实做到了: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图片/网络、中信文化出版社
1.北京大学——《百岁许渊冲》
2.《青春期健康·家庭版》2018年第11期——《译界泰斗许渊冲》
3.《北广人物》2017年第37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用一生追梦的狂老头》
4.中国译协网——《许渊冲:诗译英法70年》
5.中央一套电视台文化栏目综艺——《朗读者》
6.新华每日电讯——《翻译家许渊冲》:一生“诗周”播美,百岁仍是少年
关注我,分享全球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