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院士?
根据2021年6月21日两院官网显示,中国现有1695位院士(不包含外籍院士)。
两院官网截图(科学院院士802位+工程院院士893位)
相对于我国9100万人的科技工作者队伍,院士群体,如同“国宝”。正因如此,每到两院院士增选年,谁能当选院士,都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一年最大的悬念。
中国工程院一角
就拿今年的中国工程院增选来说,第二轮名单一出来,人员从577人骤降到235人。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轮评选时,中科大一共推荐了3名候选人,但到了这一轮,只剩下了一个当初“空降”到中科大的吴枫……
从副研究员到“微软四少”
在“空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一名客座教授前,吴枫已经成名了。1999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是后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
这座研究院可不简单。
从立项开始,他们瞄准的,就是能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发展——像什么智能多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挖掘等,只要你能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的关键产品里,并且起到革新技术的作用,你就能受到肯定。
不过,想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种地方成绩亮眼,难度还是很大的。
技术突破难度大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里面的人才太多了——像“阿里云之父”王坚、百度总裁张亚勤、创新工厂CEO李开复,以及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都是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出来的。想从这些人里面“杀”出一条路,难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在各式人才的包围圈里,吴枫的上升速度也非常快。
吴枫
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吴枫从一个“副研究员”开始,参与到微软计算机视觉、视频编码与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只用了两年多一点;从“研究员”到“主任研究员”,也只用了三年左右。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他还和高剑峰、张黔、童欣一起,被称为“微软四少”。
而吴枫的“上升密码”,就是因为他把视频编码做精了。
视频编码的那些门道
想理解吴枫所做的“视频编码”并不难。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清晰流畅地观看视频。
但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远程视频信号的数据量太大了。
就以分辨率为3840×2160像素、帧率为60(即每秒有60幅图像)的超高清视频为例,如果不经过压缩,那它每1秒视频的数据量就会超过119.4亿比特(3840×2160像素/图像×24bits/像素×60图像/秒)。这种时候,如果不对这些数据进行压缩,想看清晰流畅的视频,基本没门。
而吴枫要做的,就是在不影响视觉感受的前提下,通过视频编码技术把视频信号的数据量缩小为原始数据量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是几百分之一。
这件事,吴枫当然做成了。
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接触视频编码技术开始,他先后有15项技术提案被国际标准采纳。而在此基础上,他又多做了一步,在2002年到2004年,出任中国AVS视频编码组组长,完成了中国AVS视频编码标准1.0的技术制定。
标准制定有多重要?想想秦统一六国之后做了什么?书同文、车同轨——这里的“同”,就是标准。在视频编码领域也一样,只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让不同公司、不同厂家、不同产品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像目前国际比较主流的MPEG和VCEG这两种编码,也都经过了合作制定标准的过程。
视频编码标准一览
2006年,由吴枫参与的中国AVS视频编码标准1.0被批准为中国国家标准,他本人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所做出的技术贡献,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8年,吴枫也迎来了自己事业方向的转型——“空降”中国科技大学,成了相关专业的一名客座教授。6年后,他干脆全职到了中科大,先后担任起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科大校长助理等职。
在今年工程院院士增选二轮名单公示前,吴枫刚刚捧回了一个世界级大奖——2021年度Mac Van Valkenburg奖,以表彰他“对多媒体非均匀编码和通信的贡献”。这是该奖项历史上首次颁发给中国大陆学者。
据说,这已经是吴枫第二次参选院士。
从微软走到阿里巴巴的王坚,201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辞去微软执行副总裁,转而担任独立后小冰公司董事长的沈向洋,和吴枫一起进到了今年的第二轮。
而根据规定,今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将不超过88人。
这一次,吴枫能走多远?我们可以期待一下。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