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篇SCI论文通过期刊编辑的初步审核后,便会移交给专业审稿人进行再一步的审核。而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将会决定论文是否可以成功发表。
所以,审稿人在SCI审稿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SCI审稿人认可呢?
首先,在内容上要扬长避短。这里的扬长避短,并非是指规避不好的结果,而是要有选择性的突出工作的亮点,也就是在有限的文字中,以恰当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呈现。细致的工作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在写成论文呈现给读者时,应当是要突出亮点。
例如,如果工作是针对原有材料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那么主要就是要落实到这个合成方法的优越性上;如果是发现了一个原有材料的新应用,那么应当将其性能进行细致的展现,而并非强调表征。这样,不仅在写作中节省了时间和无谓的笔墨,也容易让审稿人快速抓住核心内容提出重要的意见。
此外,现在多种期刊都有额外的支持材料,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不仅能给审稿人以及读者呈现详实的数据,也能使论文变得非常紧凑。比如,在使用催化剂时常常涉及到载量优化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载量往往也是下一步测试的重要依据。如果每个载量又做了哪些测试等内容全部写在文中,则会冲淡了核心内容,因此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支持材料中,在正文中直接给出适当的载量,衔接上后续的测试。
如此,当读者想了解优化过程时,可以阅读支持材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材料只是对全文的一个额外补充,而不能影响到全文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所以在写作中,需要对数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而合理的处理正文和支持材料。
其次,注意语言的表达。因为科技论文比较注重语言的内在逻辑,可能有些论文虽然使用了各种复杂的句式,以及炫目的词汇,但是读着却不知所云;而某些论文虽然句子朴实无华,也没有复杂的词汇,但是清晰明了,让人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快速理解工作的亮点。这其中的关键是,论文的每句话里,句子与句子之间,都需要通过严密的逻辑相互连接。
例如,在论文中向读者介绍工作的意义时,应当从背景开始,阐述为什么要有这项研究,前人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本工作中又是怎么解决的,这样环环相扣。
当然了,如果在论文中仅仅是简单罗列文献,往往令人读完不知所云,就更难以抓住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了。而提高对逻辑的把握,一个很好的方法是阅读该领域的精品论文,学习他人的思维逻辑。同时,学习他们的句式、词组的使用方法。日积月累,会对自己的写作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注意一些细节。例如在论文的排版方面,所有的期刊一般都会提供模板,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排版,利于阅读和审稿,如果对于模板使用不习惯,通常采用简单的排版也会被接收,但是需要注意阅读具体的要求,比如是否还需要单独准备图片文件等;在参考文献的格式方面,通常在期刊的主页上会有明确要求,给出格式的示例,合理的采用文献管理软件一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