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致敬逐梦|绘就学有所教壮丽图景

“我长大了想当警察”“我要当消防员”“我想当老师”……

清晨,雾霭还未散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十八洞小学里,来得早的学生正围在小桌前说梦想。

噌,5岁半的小姑娘龙苏雅蹿到生活老师隆建华背上,搂着她脖子撒娇:“老师,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隔壁教室,全科老师蒲力涛正调试设备,一会儿,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将通过网络给孩子们上课。

跨越山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梦想生根发芽。

望着孩子,蒲力涛的眼中满是羡慕。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蒲力涛1990年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寨子里。在他出生前4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的十八洞小学,只有三间漏雨的木板房,有一位民办教师叫施贵海。除了教书,他还经常走家入户,竭力把辍学的孩子劝回课堂。

1991年,蒲力涛1岁。一位叫解海龙的影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拍到一张照片,唤起全社会对失学少年儿童的关注。照片中,8岁的苏明娟握着铅笔,抬头凝视黑板,大眼睛中,写满对读书的渴望。这张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蒲力涛上学时,每天要先放牛,再赶很远的路到小学上学,“有的同学念着念着就辍学了,当时我心里最大的梦想,就是每个孩子都能无忧无虑的专心读书。”

这不仅仅是蒲力涛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希望工程”的梦想,更是全社会的梦想。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明确提出,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率先实现全免费。

上学,梦想成真。

2011年年底,亿万中国人见证,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一年后,党的十八大召开,围绕“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新的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

在城市、在农村,从边疆到腹地,一座座学校就像一片片希望的田野,无数园丁默默耕耘,为孩子们播下梦想的种子。

高考时,蒲力涛没选择那些看起来很有“钱途”的热门专业,而是选择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他又有了新的梦想——“当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成才”。

2018年,蒲力涛大学毕业。当年年初,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以党中央名义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颁布。从“‘四有’好老师”到“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期待,一直被蒲力涛记在心里。

十八洞小学缺编。蒲力涛请缨支教:“我从小在农村复式班上学,深知那里的学生更需要什么,作为一名党员,不能装着看不见,你不去我不去,总书记的嘱托和期待,谁去完成?”

赶在9月1日开学前,蒲力涛成了十八洞小学的全科老师。没过多久,他的妻子隆建华也到学校支教。她腼腆地说:“我学过幼儿师范,到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后勤,为孩子们做营养餐。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我就高兴。”

村里的生活富裕了,原来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把孩子送到十八洞小学。

蒲力涛开家长会,掰开了揉碎了讲学生的养成教育。每天学校午餐前,他带着学生先到水龙头边上洗手,培养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他说:“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本来,蒲力涛的支教要结束了,但他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主动将支教又延续了两年,他的梦想再一次升级——期待每一个像十八洞小学这样的教学点都能拥有3名以上的全科老师,期待更多的优秀老师能够在山村学校安心执教。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北京市实施乡村教师特岗生活补助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执教;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现全覆盖;全国20个省份已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越来越多的筑梦师,来到山村,深耕沃野,为孩子们点亮梦想,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铃——”上课了。十八洞小学和朝实小学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走进了“同一个课堂”,美妙的音乐响起……每个孩子的特长都可以请北京的名师指点。“我小时候,哪敢想,能和北京的孩子一起上课。”蒲力涛感慨。一旁,隆建华小声地对四岁的小女儿说:“等你长大一点儿,妈妈也给你报一个线上的舞蹈班吧。”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山海的课堂越来越多。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将推出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建设多种类型的优质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与此同时,一项项改革措施,瞄准教育的难点发力——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入园难”;

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择校热”顽疾;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一考定终身”逐渐改变;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

校内校外双向发力落实“双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

“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梦想变为现实。

奋斗者

车工变成了大学者

12月,山东省茌平县的平均气温在0℃徘徊,电器厂车工韩震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

这是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首次恢复。

这一年,韩震19岁,身边的考生有和他一样的年轻人;也有已显沧桑的中年人,盯着试卷,每个人的眼中有憧憬,也有忐忑。茌平一中老校长巡视考场,他的眼中写满期待,“这些考生中间,一定能有人考上大学!”

时光匆匆,韩震已年逾花甲。干了一辈子教育的他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又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学校主楼里,堆满了各种书籍。韩震爱读书,即便当年插队时也特意带着《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他说,最初就是单纯喜欢读书,直到1977年秋天,从报纸和广播上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他才隐隐觉得,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来了。

不仅仅是韩震。“恢复高考”如同一针强心剂,唤醒了无数年轻人被压抑了十余年的学习热情。一次公平的考试,点亮了他们的梦想,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977年,在北京,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一上市,读者就连夜抢购,印刷厂日夜赶印,仍然供不应求。

在云南,30岁的考生吴宝璋和兄弟一起备考,父亲鼓励他们,“你们学习从没懈怠过,底子是有的。”

在吉林,翻砂工臧铁军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高考,无论是下乡还是当工人,他一直未曾间断学习,甚至还在父亲的同事和棋友的帮助下,自学了微积分和物理。

……

全国570余万名考生从田间、从工厂、从营房、从课堂奔向考场。后来有人形容,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高考,恰如春风一般。

1977年的高考竞争空前激烈,全国高校只计划招生27万余人。韩震是幸运儿之一,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现为聊城大学)政治系。他说:“当时只要能戴上大学校徽,会发自内心的自豪。”

伴随着大量知青返城,青年人学习的需求十分迫切。考上大学,就能当国家干部,工作就有着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高考的代名词。

与之对应的,是国家对人才的迫切渴求。为了让更多人圆大学梦,上至中央,下至普通教师,上下同心、全力以赴,“拓宽”独木桥,改变“一考定终身”,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次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高校扩招。当年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

新世纪之初,高考取消了“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报名限制,向所有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人们敞开大门。

2003年,我国首次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一考定终身”开始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这更好的教育,就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高考综合改革开始“破冰”——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考试制度加快建立;以公平为基本导向的多元录取考试招生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知分知位填报志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调整自主招生为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启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不断增加;新高考取消文理,允许学生选考……

高考不再只是一场考试,一道一道试题就是立德树人的“课堂”,每一份考卷,都在努力引导课堂转型。

2017年北京高考,数学科目出现答案“不惟一”试题,以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共享单车、最新命名的化学元素、防疫措施等新闻热点登上高考试卷,“谈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等富有思辨、贴近时代的题目逐渐增多。

高考不再只是一场考试,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逐渐畅通,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人才。

“双一流”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融合发展;新农科高位推进;新文科布局未来;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考毛入学率已提升至51.6%,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如今,韩震的“身份”更多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思想政治专委会主任等。

有时候,韩震还会想起自己高考时的作文题《难忘的一天》,当时韩震提笔写下,“中国有了新的希望。”

这希望正在变成现实。

“现在,我就希望能够健健康康,能够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韩震说着,望了望窗外,年轻的学生们正穿梭在校园中,“他们,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圆梦在路上

大山里的哨声

“嘟!”清脆的哨声响起,密云区东邵渠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们倒腾着小碎步,在塑胶跑道上整队站好。阳光下,青山、绿茵场、塑胶跑道、快乐的少年,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体育教师张云伶,右手轻抚着胸前的蓝色哨子,声音洪亮:“先慢跑热身,然后做准备活动,这节课咱们练习足球传球和接球。”

张云伶吹响哨子,孩子们动起来了。

31年前,刚从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现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的张云伶被分配到密云县石峨中学当体育老师。上班第一天,她穿着一身崭新的运动服,梳着高马尾,瞅着学校的操场,有点儿蒙:沙土跑道上冒着几簇杂草。当时的校长张立把一枚哨子郑重交给张云伶,满怀希望地说:“你是咱校的第一位大学生,好好把咱的体育带一带!”

几堂课下来,张云伶心里更不是滋味,以前学校没有专职体育老师,由一位教工代岗;体育课就是围着教学楼跑圈,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们连整队都不熟练。

虽然有些失望,但张云伶并没想过离开,“总要有老师啊!”

没有体育器材,张云伶就和学生一起制作——她把稻草装进麻袋,摞起来当跳高垫子;趁着放假上山找树枝,锯成笔直的木条充当跳高横杆;一针一线缝布袋,装上沙子当实心球……

体育课程单调,张云伶就想尽办法丰富课程,学体操、学足球、学田径……

渐渐地,孩子们喜欢上了体育课,一张张因体育锻炼而红扑扑的小脸上,写着健康和自信。

学校的体育成绩也开始飞跃。1992年,峨山中学出了一名全区跳远冠军,张云伶带着他参加市级比赛时,习惯了土操场的学生,在塑胶跑道上总是找不准起跳位置,心里发慌。张云伶师徒二人就提前一个多小时到现场适应,她希望学生明白,不能因为环境等外界因素的改变,就轻易放弃。

中考体育在北京市实施后,体育课被随便占用的情况发生改变。1995年,石峨中学和两所学校合并为东邵渠中学,学校有了体育组。“加上我,一共3个人,大家可以一起研究体育教学,帮助孩子们享受体育的乐趣。”张云伶高兴地说,体育竞赛不仅给了学生健康的体魄,还让孩子收获了团结、不放弃的品格。

最近5年,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成为各地各校的重点工作。

东邵渠中学新建了塑胶操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器材室满满当当。每天放学后,体育社团多达七八种……

执教31年,张云伶带了21届学生,有些学生在她的激励下也成了一名教师。

“嘟!”张云伶吹响了哨子,热身结束,体育课开始。大山边的操场上,孩子们快乐地奔跑、打球,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张云伶也笑了,“我喜欢孩子们的笑声,尤其是在这大山里。”

圆梦大事记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86年7月九年制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1年12月底实现“两基”

全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实现“两基”目标——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15年10月建设“双一流”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2019年2月教育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2020年10月“五不唯”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2021年5月“双减”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