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我已经替你考607分了, 报志愿是你的事!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 孩子会长成什么样?

近日,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发布,考生们正忙着填报志愿。

很多家长紧张完高考成绩,又开始思考着孩子该填报什么志愿。

近日,一位妈妈拍下自家女儿高考出成绩后,全家人为孩子填报志愿“出谋划策”一幕,引发网友关注。

这位妈妈说,孩子的大伯和姑姑已经连续“加班”三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析、讨论,桌上还有长辈们认真做的笔记。

这令网友直呼:“太真实了”。

另据网友爆料,有一位考生,考了607分的好成绩。

这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却因为填报志愿的事,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因为父母从小对孩子严厉,孩子一直保持优异。

这次填报志愿亲子之间有分歧,儿子朝父亲怒吼:

“我替你考了607分,报志愿是你的事!”

志愿填报,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时刻;

它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事业走向以及人生状态。

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未来想过怎样的人生,想从事怎样的职业,最终想成为怎样的人…

然而,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擅自做主,替孩子决定填报志愿,甚至去篡改孩子的志愿。

说白了,就是父母缺乏边界感,不能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没有边界感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场灾难,既会毁亲子关系,也会毁孩子于无形。

1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养废孩子

近日,一则#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该原谅吗#的话题,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其中一个网友带话题,说出了自己心酸的过往。

她说,自己就是那个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的孩子。

她特别喜欢化学和生物,从小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老师。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她除了第一志愿报了“中国药科大学”外,几乎填的都是师范大学。

因为高考发挥得不太好,这个女孩心想:

“不可以从事有关于化学和生物的工作,那么,我可以去当生物或者化学老师呀!”

她也因此,内心得到了宽慰。

但是,随后父母告诉了她一个五雷轰顶的事情,父母将她的志愿,擅自篡改成计算机。

她瞬间,觉得天都塌了。

她对计算机完全没兴趣,但父母觉得计算机就业范围广。

后来,她上大学一度厌学,理想从此搁置。

她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

“如果,父母当初没有篡改我的高考志愿,是不是我的大学生涯会更快乐,也不至于现在面对一份提不起劲的工作,而郁郁寡欢。”

即使就业和成家了,她也常常为此抑郁和焦虑,忍不住地抱怨父母。

父母改了孩子高考志愿,也同时剥夺了孩子十八年来的希翼和梦想。

对于父母这种行为,这位网友说,她选择不原谅。

她引用《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里的话:

“缺失的调料都会有替代品,但是缺失的时光永远没有。”

显然,父母毫无分寸感的操控孩子的“梦想”,乃至人生,会毁了孩子一辈子,将亲子关系推入万丈深渊。

也许,志愿填报,孩子未必都能填“对”;

但孩子的人生路,自己走才无悔。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如果父母以爱之名,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孩子丧失的不仅仅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决断力,更会囿于终身无法摆脱的心魔。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真的很容易养废一个孩子。

2

父母有边界感,

孩子才独立有担当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他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讲历史,因《百家讲坛》而为观众熟知。

他才华横溢,而女儿也青出于蓝。

易中天女儿叫易海贝,从小成绩优异。

她在同济大学就读时,连续5年获得奖学金,还得过双倍奖学金。

她硕士毕业后到上海发展,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成为公司高管,买车买房。

在高三那年,她曾问父亲易中天,自己高考应该选什么专业;

易中天并没有迫不及待地,要求她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他不为女儿决策,而是给她提出了“四个原则”的建议:

“符合兴趣、符合自身优势、具备创造性,还能赚到钱。”

之后,他让女儿自己来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

女儿经过考虑,想要成为设计师,并且选中了几所中外高校作为目标。

易中天根据女儿的目标,亲自到这些高校实地考察,为女儿整理了很多资料。

最后女儿经过多番考虑,选了同济大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

易先生曾说,对于孩子,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从未在孩子面前,以学者的身份自居,干涉孩子的选择、决策和人生,而是充分尊重。

正如易中天所言: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只有自己能决定,父母也无法替代。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充分地信任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做到了与孩子相处时的边界感,孩子也获得了被尊重、自由和自主。

往后,孩子在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承担后果时,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也更容易走向成功和幸福。

3

有边界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有人说,所有关系变坏的根源,都源于没有边界感。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于是,他们会替孩子大包大揽,解决生活中的琐事、干涉孩子的选择与决策、窥探孩子的隐私;

等孩子成年后,干涉子女的婚姻、工作,甚至人生。

这样做的结果,大概率就是:

孩子要么依赖父母,成为父母的“巨婴”,要么与父母决裂。

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拥有边界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1.不包办孩子的生活

很多父母,总是在替孩子包办一切。

孩子只要按照父母的预期,考取理想的成绩即可。

但这样的养育方式,无疑会剥夺孩子成长和动手的机会,很容易养育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为人父母,首先要有界限感,从明晰什么是孩子的事情,什么是父母的事情开始。

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解决,但在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跨越。

如此,孩子才会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依赖父母,长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2.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兴趣

在美国,一位9岁的男孩瑞恩,小小年纪已经是自己公司的CEO了。

瑞恩在3岁的时候,对垃圾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母发现他的爱好后,并没有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想法,反而很支持他的兴趣。

在家人的帮助下,瑞恩在7岁的时候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已经回收超过20万个瓶子和易拉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个不凡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兴趣的支撑。

为人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严守边界;

不要用成人的功利,去否定和干涉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建议,为孩子的兴趣提供优质的土壤;

如此,孩子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为最好的自己。

3.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在《奇葩大会》分享:

一个女孩说,自己和男友恋爱3年了,但是妈妈就是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而母亲反对的原因,不是男孩条件不好,也不是男孩人品不好…

她在意的是女儿的“背叛“,女儿偷偷恋爱半年,才被她发现。

面对即将失去女儿的恐慌,这位妈妈不管不顾地,针对起了女儿的男朋友。

其实,父母不肯离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自我成长,不愿意从父母的身份中毕业。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进入自己的成人世界,活出自己的样子。

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

我们不要放弃自我成长,并执着地栽培自己,时刻保持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都比控制、包办孩子更重要。

父母干涉孩子填报志愿的话题,为何会戳中很多人的痛点?

这无疑体现出: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缺少的就是边界感!

为人父母,与孩子保持适当距离,学会如何爱孩子,尊重孩子,是一场修行。

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亲密而有间,充满边界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