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农村娃如何复制止成功之路?是靠自身的驱动力还是归于平凡?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大概内容是说作者是95后的北京妹子,从小在虎妈的“鸡血”下,经历了从4岁幼儿园前到大学的各种培训、考级、挤破脑袋进重点学校、重点班、私立外国语学校、南极游学、美国交换生等等,这篇文章牢牢地吸引了我这位猫妈的眼球,但最吸引我的是最后的关键字“还是归于平凡”。

作者认为她或者说她们现在的生活是“归于平凡”,然而这衣食无忧的“归于平凡”却包含了作者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多少人为之奋斗的幸福命运,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幸运,包含了多少安逸,也许只有经历过坎坷、为生活努力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70后,我们从小就要帮家里种田、种菜、种果树,养鸡、养鸭、养猪牛,夏天顶着毒辣的太阳、冬天冒着风雨也要去田地里干活,不过比起大人们,我们小孩子已经幸福得多了,平日里还可以去上学,但到了放学后,周六日、农忙假的时候,真的是哭闹着不愿意下田地,但也没办法啊,为了生存,为了生活,硬着头皮也要干。

然而,就算是这样累死累活、没日没夜地干,每次到学校开学前,都还看到父母为了几十元钱的学费到处借钱、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来凑。

然后,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多次筛选,剩下的能上大学的70后们,都一个个成了“精英”,跳出了农门、走上仕途、做上企事业单位的高管。

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后,70后、80后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读书所带来的红利和好处,因此当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后,也就更加努力地在下一代身上复制“成功”的路子。

其实现在能“鸡娃”的,基本上都是城市里的“精英”和“白领”们,以广东为例,除了广州深圳属于一线大城市外,还有如梅州、云浮等四五线城市,这些地方还有不少人生活在基本脱离贫困线上,离小康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的一个表姐,也是70后,快50岁了,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工作,但之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与前夫离婚后,独自抚养2个小孩,每月靠帮工地做饭领取两三千元,时不时地都需要向我姐姐借500元来周转,老了以后还没有退休金。

这种现象真的很普遍,先别说四五线城市、广大农村了,就是现在大城市里的快递小哥们,又有多少有劳动保障的?前段时间火上热搜的北京人社局副处长王林去体验送外卖的事,先姑且不算他跑了12小时仅仅赚了41元的辛苦,后来王林在与美团公司进行调研时所了解到的:“美团公司代表表示,目前美团平台上的注册外卖员有将近1000万人,这1000万人都不是美团的员工,而是属于外包的关系。”也就是说这1000万人,如果没有在其它公司兼职和自己购买社保的话,他们是没有社保保障的,没有医保、没有养老。

除了快递员们,还有城市里的服务行业人员也是如此,我舅从20多岁开始一直在广州卖菜、卖水果,30多年了,也没能在广州买下一砖一瓦,社保也是在几年前才开始购买,目前还没有买够15年,小女儿今年高考,还在乡下,我去看望他,问起小表妹的高考志愿、模拟考成绩情况,他说他没了解,都是舅妈和表妹在老家自己搞定。舅舅他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去批发市场拿货,回来后要理货,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地卖出去,一直到晚上7、8点才收摊,真的是每一分都是血汗钱。我到达他那儿时是10点多,看他拿着馒头就着白开水一边卖菜一边吃。这种情况下,根本没能力“鸡娃”,而舅舅的大女儿也是很争气,大学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现在又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医学研究生。

所以说“鸡娃”的前提是要有能力、有余力才能鸡娃的家庭。而没能力的家庭,孩子是靠自身的自驱力来努力的。原创梁雪红原标题:“鸡娃”的前提是有能力“鸡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