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乡村小学逐渐消失, 农村娃大量进城读书, 未来的农村靠什么留人?

导读:记得自己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是在村里面的村办小学,离家仅有几百米的距离,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吃完饭后,再去上下午的课,下午放学,便回家帮忙割草放羊,帮衬家务!

小学的课程也仅有五年,五年之后,就升入了初中。在我们升入初中之前,一个乡里面有好几所初中,但重点初中只有一所,那就是乡里唯一的重点初中。

等到我们这届学生,上初中的时候,全乡缩减了初中的数量,仅保留了三所初中,分成一中、二中和三中,全乡的学生,按就近入学的方式,分区域到不同的初中报到。

由于师资力量的不平均,原来的重点初中,也就是一中,升学率一直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家长开始找各种关系,让自己的孩子转学去一中。

如此几年过后,全乡就仅剩乡里面的一中了,二中、三中接连关门大吉。

等我们上了高中,全县共有四所高中,县城一所重点高中,县城南边有一所重点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县城北边还有一所普通高中。

全县城的孩子,依旧按就近入学的方式办理高中入学手续,但是,由于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县城的重点高中,是全市升学率最高的高中。

等到我们高中毕业多年之后,县城南边的重点高中,因地理位置过于偏僻,逐步走向没落;另外两所普通高中,因为招不到合适的生源,更是直接关门倒闭。

然而,县城里原来的重点高中,却在一路扩建、扩招,最终成为全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其它高中的老师,也逐渐向县城转移,多校合并,各乡镇再也没有高中。

进入21世纪的二十多年,大量的乡村小学、初中、高中关门倒闭,而县城范围内,好像在一夜之间,公立和私立小学、初中、高中却遍地开花。

乡村里的学生,大多都需要去县城公办或者私立学校,才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就是目前,我们家乡的变化。黄淮宏大注意到,这一情况,并非是家乡的特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很多人不禁会问:乡村小学消失,农村娃大量进城读书,未来的农村靠什么留人?

我们知道,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的乡镇化水平,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以前农业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现在,城镇人口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农村人口比例。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平时喧嚣热闹的农村,失去了原来的青春活力。

在黄淮宏大的老家,儿童去城里读书,大部分是需要住校的。由于学生住校的原因,平时的村子里,更显得冷清很多。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合村并镇,是后面几年的大方向。但是,合村并镇就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员流失的问题吗?

合村并镇,只能解决农村土地过于分散的问题,有利于土地流转,在平原地区,可以更好地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而农业机械化作业,是降低农村人工投入成本的最好方式之一。

同时,全村并镇,便于基础生活设施的集中搭建,一些民生服务的管网建设工程,也会节省很大的成本投入,还能节省出部分住宅用地。

但是,合村并镇,并不能改变农村人口流失的现状。农村人口之所以流失,难以留住人,最重要的,是农村的育人工作出了问题。

大家都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读书,并且大部分都是寄宿制,表面上看,是各取所需,即解决了优质资源集中的问题,又解决了父母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

但是,孩子失去了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一年12个月,有8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在城市的学校度过。天长日久,他们还会对农村保有多少情感?

如此长期运行下去,农村的天地,靠谁来支撑?农村的未来,靠谁来维持?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都是讲根的,如果几亿农村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一年也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能够回所谓的“家乡”团聚一下,久而久之,个体与家乡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时常听到一些朋友的感慨:我的生命中曾经有故乡,故乡也曾经有我,但是,故乡没有陪伴我一路奔波,不知我曾经遭遇过多少困难和苦涩,我也不能天天把故乡背在身上,每日享受她的滋润,现在的故乡,还是以前的故乡吗?最终,故乡只能成为追思和怀念。

我们这些曾经在农村读完小学和初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那些从小学就开始进城读书的孩子,等他们成家立业之后,他们又能对农村有多少感情呢?

写在最后:

现在,距离县城稍远一些的乡镇,在乡镇一级,还有一部分小学、中学生源,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推断,估计十年之内,乡镇一级的生源,便会被县城吸收干净。

三农振兴,需要培养大量有“三爱”的人才,所谓“三爱”,就是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逐渐消失的村办教师,大量进城读书的农村孩子,近乎绝迹的农村校园,没有了麦忙假和秋忙假的农村孩子,这样的农村教育环境,能培养多少拥有“三爱”的人才呢?

像笔者这样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农村,扎根农村的,已经屈指可数,等到这一代在城市里读书的农村孩子毕业了,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农村,振兴三农发展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