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不少学生入学起就被送进全托机构,他们真比自带的孩子优秀吗?

古语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却很好地诠释了金钱的魔力。

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各个方面调集资源为孩子保驾护航。其中一部分不惜重金将孩子送进全托机构,将家庭教育全盘让渡,自己则干脆当起甩手掌柜。

身处急剧变化的时代,不少家庭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却因更大的发财梦而失去了人身自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少有时间精力去教育孩子。全托机构的应运而生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在这一部分家长的鼎力支持下,全托模式迅速成长并广为流传,似乎成为了这一阶层家庭的标配,如果没去购买此类服务似乎就不好意思出门,连和圈内人打招呼都缺乏底气,于是有更多孩子被裹挟着加入全托大军。

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所以只能在小样本之上进行推测,一个四十人的班级大体有十人上下,大概占到总数的25%。将数据下调5个百分点,就算它20%,再乘以庞大的学生基数,这应该是个十分庞大的群体。

那么机构对这个群体的全托服务又是怎么样的呢?笔者通过询问参与学生,大体上还原了这个流程。

学校放学时,机构负责接孩子,到了机构主要是做作业,一般都是先完成学校布置的回家作业,再布置些机构的作业,然后就在机构用晚餐。略作休整后,餐后时间继续用于作业,区别是笔头与口头并存。

八至半至九点左右,孩子们陆续回家,可以家长接,也可由机构送。到家洗漱一番,就到了孩子上床休息的时间。

这只是笔者所了解的全托流程,也许会和大家知道的有所不同,请不必大惊小怪。

看起来这个是双赢的选择,机构生意兴隆,家长乐得清闲,孩子的学业还有人管有人带。

但是,这个流程中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孩子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几乎不存在!他们的生活主要由学校及机构这两块组成,至于家里,那只不过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孩子无法及时获得来自家长的爱与指引,这才是问题的发端。等学校老师发现问题再跟家长沟通,问题往往已很明显,而家长却是一问三不知,还被教培机构蒙在鼓里,兀自以为自家孩子比他人胜出一截呢。

小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三年全托留在他身上的烙印也许得花很多年才能彻底扭转。他从不主动完成作业,只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肯动笔,这是态度问题;也不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课就像在梦游,这是习惯问题;更不会静心阅读用心体悟文字,阅读就等同于翻书,翻过就完了,这是思维品质问题……

总之,我在小敏身上发现了一堆令老师挠头的问题,跟家长讨论时,他觉得不可思议,我家孩子的成绩一直还行,怎么就会出现一堆毛病呢?仔细探讨后才得知,这正是全托服务的副产品。

低年级孩子没有多少是非判断能力,作业怎么轻松他就怎么来,如果有人能提供标准答案一抄而就,那不是最轻松的事情吗?工作人员也省事儿,只要将作业做得看起来没问题不就皆大欢喜了?

长此以往,学生哪还有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可言?反正到时候一抄就能了事!至于考试,机构神通广大,鬼知道他们怎么淘到的试卷,只需在测验前操练一番,怎么着都不会太差,拿来应付家长自是小菜一碟!

换句话说,他们走的是一条捷径,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

等孩子升上中高年级就露馅啦,学习能力习惯方法思维一样都不具备,整个就是一个绣花枕头空壳子——典型的教培豆腐渣工程。

小敏整整花了三年才基本扭转不良学习状态,但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很多能力都没来得及好好锻炼与发展,有些问题还很顽固,不时跳出来给他捣乱。比如说作业开天窗就时不时会出现,因为他习惯性觉得有人会给他兜底,条件反射似地到处留空。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班里的小时、小王和小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扭转的进程也是各不相同,但人为地给后程学习增添了一大堆麻烦!至于情况更糟糕的小丞,他依然固守在自己的错误轨道上不肯回头。想到他今后的学业,我不自觉地涌起深深的悲观与浓浓的担忧。

当然,全托教培应该也有成功的案例,只是我的运气欠佳,没有遇上而已!朋友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