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期末考试“潜规则”, 期末成绩要求“正态分布”?

文|小田老师谈教育

专注优质教育内容,分享教育时事,热心教学,以心谈心,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教育信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又是一学期结束,有的学校已经能查到期末成绩,有的学校还在期末考试周。不少家长内心忐忑,祈祷孩子不要挂科

家长们大概没想过,影响孩子成绩的,或许不仅是个人努力程度,还有一条抽象的概率学曲线——正态分布曲线

呈正态分布的大学成绩

正态分布是一个概率论名词,即学生的成绩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分布趋势,大部分学生获得中等成绩,其余成绩以中等成绩为中轴,向两侧逐次降低。目前,国内不少大学都有类似的规定,网上更是爆出某知名高校公选课及大类课程的标准是,90分以上不大于20%,80分以下不少于30%

图/《对考试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理性思考》

早在 1963 年,美国人卡罗尔提出,同一学生群体在相同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下,客观真实的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时至今日,正态分布仍被视为评判教学质量、试卷难度的参考准则

据浙大校园媒体“浙大传媒星空”报道,浙江大学于2011年开始在通识课程范围内试行学生成绩正态分布,规定90分及以上不大于20%,80分及以下不少于30%

在实际登分过程中,人数超过比例会导致无法录入分数。

不止一所高校企图控制优秀率及低分率,使开设课程的分数能够拟合成一条服从规则的正态曲线。

北京大学规定,在本科生各门课程最后确定的总成绩中,优秀(85分以上)率一般不应超过 30%,不及格(60 分以下)率一般不超过 10%。优秀率超过40%或不及格率超过15%的课程成绩,须经审核、备案后方可登录。

《北京大学本科生成绩评定和记载办法》第七条指出,教师应按照评分标准科学、公正地评阅试卷。

“每当考试结束之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分数是84分,就明白自己肯定是被正态了。”某乎一位北大学子调侃,每次原始成绩出来后,老师和助教就忙着“调分”。

因为要同时控制高分及低分人数,所以高分被调低时,还有一些低分会被调高。处于挂科边缘的“学渣”,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挤进合格线。

类似的,中国人民大学要求教师防止评分标准过严或过宽,指出“一个教学班的课程考核成绩一般情况下应呈正态分布”,其中,“A”或者90分以上者一般不超过20%

官网相关文件显示,因特殊情况确需突破优秀比例限制的,任课教师应填写《成绩优秀率超标申请表》,获批后方可最终提交成绩。

此外,吉林大学每门课程成绩优秀(90分以上,对应等级为A+和A)率原则上不高于30%;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率(85分及以上)应不超过35%

各所高校对优秀率、优秀成绩的判定与要求不尽相同,目标却一致地朝向符合正态分布。

大学成绩正态分布合理吗?

早在13、14年,就有人提出疑问,大学成绩要求正态分布合理吗?

因为在成绩要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学生们的成绩变成不按实际分数而按排名,不看是否掌握了要求的知识,而看孩子在选课的同学们中的相对位置。

也就是说,不管孩子如何努力,只要有人比他更努力,就有可能还是80分,这就导致了同学们之间的内卷。更有人为了取得更高的平时分,不停给老师发邮件,或者下课跑去“明知故问”一通,通过积极的交流来博取好印象;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分而不断自我加码,甚至盲目追求字数,从而让完成试卷或论文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大。

到了2021年1月份,中南大学一位老师在朋友圈怒怼学校教务规定,即“学生考试成绩必须服从正态分布”,而坚持给所教班级的学生以正当的高分成绩,将这件事闹上了热搜,引起广泛热议。

中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就此事回应,“学院教务员和任课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只是在沟通上有误会。现在双方通过沟通,误解已经解除。”

最终,这场风波被定义为一次误会。但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紧箍咒,却切实地笼罩于一些高校师生之上。

高校为什么要实行正态分布?

要求成绩呈正态分布,多是基于“防水课”考量,“正态分布”也有它的科学性和可取之处。

从教学和考试质量管理看,学校教务部门要求成绩呈正态分布,本意是让成绩更公平,不会因为老师的差异而出现同一门课拿到不同分数的情况。现实中,老师在命题、阅卷时,可能因为老师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分数差异极大。这既容易造成学生加权核算上的不公平,也会造成“水课”现象。

如果同一门课程有的老师给分低、有的给分高,在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追求好看绩点的学生可能更愿意选给分高的教师,而不愿意选给分低的教师。这难以反映学生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真实情况,也会助长教师降低教学和考试难度,给学生高分。

因此,“成绩呈正态分布”有其合理性。

但要看到的是,“正态分布”是基于大样本的,被作为小课堂上严格执行的成绩标准可能不太合适。很多人为了日后保研、拿奖学金、入党或是出国留学,都在成绩上下苦功。机械化的操作意味着在用机制逼着大学生走向内卷,从追求学到多少知识,到追求考得好、考得比别人好。

竞争压力不可避免,但这不意味着每一次考试都必须分出个高低胜负、三六九等。教育也可以大大方方承认“大家都很优秀”:优秀不是只属于少数人,优秀只属于努力的人。人为干预学生分数段分布情况,确实很容易遭到质疑。

大学生们怎么看?

很多大学生表示苦正态分布久矣

@PZ

其实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规定,然后导致大家疯狂内卷。

@王星棋

很新鲜么,我十几年前上学时候都有了,而且是分布成必须得有人不及格,而且的而且,我还当过受害者。

@可分离变量方程

今天成绩刚出来,我还在想怎么会是79因为我们是开卷考试,全部原题。估计就是被内卷了。

@鹿森

更令人气愤的是快毕业的大四被安排了一门通过率很低的课,老师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过,结果考试就真的挂科了。

@长安归故里

我也感觉好伤心,考的几科信心满满,因为考试的内容自己都有背。其中有一科,考的都背了,基本是问答题,居然卷面才68分,真是有点意难平。

@风与树的歌

别说了,我有一门比较喜欢的课,下了蛮多功夫学的。第一次查成绩94分,我还高兴了一阵。然后我等所有成绩出来之后又查了一遍,这门课变成90分了。

@徽

本人在高校工作,这个“潜规则”也有另一种解读,一是防止老师出题太随便,同学们个个高分,课程草草了事,沦为水课。二是也不鼓励试卷太难,逼着大学生回到“应试”的老路。

@喜欢春夏秋冬的小韩

本是同根生,相卷何太急!怎么样卷过他人已经成为了每日必思,卷来卷去等于重新回到起跑线,着实太难了!

@轻尘

坐标某工科985,我们学校之前还要求了最低的挂科率,比如某课程必须挂15%以上,真是让人担惊受怕,都没好好关注知识点。

本意是依据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来检验教学质量,而当结果演变成主导因素,反向控制成绩必须满足某种规律,就有点“走的太远,忘记为什么出发”。

一边是力争上游的学子们付出数倍努力,以求超越同龄人;另一边是勤勤恳恳的教师们,为通过行政考核修改分数。

两者的合力或将事情推向另一个极端——整体成绩货真价实地提升了,但仍有人在“不优秀”行列里加速内卷

“正态分布”可作原则性要求,不能作为硬性要求

如果硬性要求成绩必须呈正态分布,也有诸多弊端,使学生的实际付出不能在分数上体现出来。

说到底,“正态分布”是常见的成绩分数段分布情形,但不该成为目的。在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和教师的自主教学的平衡上,“正态分布”可以作为一个原则性要求,但不能作为刚性要求;不应该把成绩正态分布作为评价教师评分是否合理的标尺,对偏离正态分布的课程评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要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也在于坚持人才培养标准,只要坚持从严标准,高分多或低分多都应坦然接受、实事求是,不必硬性追求符合“成绩正态分布”的刚性指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