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奥运会对中国运动员多重要? 胜似学生高考, 可能改变一生命运

东京奥运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举办了,中国队派出了庞大的参赛阵容,或许和以往相比,国内观众对奥运会的期待和关注小了很多,甚至不少人认为不应该冒风险参赛,但对于很多中国运动员来说,奥运会是一定要参加的,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奥运会比赛对相当一部分中国运动员来说,是关系一生的大事件,比普通人高考还重要,这是结合具体情况来说的。虽然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改革推进体育行业市场化,但这项工程需要长时间努力,而且需要其他行业的配合(例如教育界),绝非短期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目前处于双轨制的阶段,也就是举国体制和职业体育并行,有相当多的运动员属于体制之内,而且多是小众项目。

为什么说小众项目的运动员更艰难,因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都和奥运会有关联。例如跳水、举重、射击等,这些项目的观赏度和参与度有限,很难发展成职业联赛规模,从事相关行业的运动员只能依靠举国体制,奥运会的成绩就成为他们的人生大考。在我国,如果拿到了奥运会金牌,是有一套成熟奖励机制的,从上到下,层层奖励,包括金钱、房子、车子、户口、工作、子女上学等多个方面。因此毫不夸张地讲,一枚奥运会金牌,足以改变一名运动员、甚至其全家的命运。

那么我们又要问,为什么我国的夺金点多数集中在小众项目上呢?这就需要往回追溯举国体制的由来。几十年前,我们相比世界的发展还很落后,那时候体育的第一作用并不是现在的健身、教育,而是振奋民族精神。既然要起到鼓舞民族士气的效果,就要拿世界冠军,既然目的明确要拿冠军,自然要找难度相对小的项目。那些欧美人玩了多年的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短期内肯定不好追赶,于是从事人数较少的小众项目就成为金牌突破口,我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运动员,采用财政拨款、集中训练的模式来快速提高成绩,让这些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争夺金牌,这就是举国体制的由来。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不断地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不需要通过体育冠军来实现民族自豪感,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环节,奥运会的地位自然在中国大众心中开始逐年下降。现在很多网友的观点,都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变迁下形成的,例如有人说为了保险起见,不应该参加奥运会,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环境安全、个人健康的重视度大于体育冠军的写照,如果是几十年前,一定是相反的心态。

再比如对金牌失利后的评价,也是今非昔比。从以前丢失金牌后的愤怒,到后来的遗憾,再到现在的安慰,媒体、网络上的情绪也在不断更迭,我们对于比赛失利的宽容度在提升,这同样是社会发展后,大众对精神层面追求转移的结果,我们的观众点已经向火箭升空、专利制造这些层面在转移。

不过回到眼下的东京奥运会,不得不说对我们的运动员来讲,是一次艰苦的征程。延期一年比赛的感觉就像一个高三复习到最后一刻考生,突然被通知要等一年再高考,这多出来一年的煎熬和压力可想而知。特别是小众项目的参赛人员,这次奥运会不单单是一个夺金争光的问题,而是关乎自己后半生的大型考试,拿不拿冠军可谓天壤之别。因此,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体育比赛来满足民族自豪感,可并不妨碍我们继续为自己的运动员加油,祝福他们能发挥出训练的水平,拿到优异的成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