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部注重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当学科类被放下, 择优录取却还在

成绩和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月的减负政策下发的最终思想,对于一个孩子们来说成绩分数,不能把他们判定成好孩子或者是坏孩子,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全方面都要做到最好,除了成绩之外,对于一些素质上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双减延伸出来的要求之一。虽然竞争还是存在,为了减负也是希望孩子们除了学习之外,能把注意力放在综合素质道德身上。

注重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近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介绍了劳动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时强调,要通过独立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等途径,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确实现在的学生们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少爷,基本上家里人只要求他们学习好,对于劳动基本上一窍不通,甚至有些人长大了之后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对这种情况上面看,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让这些新一代的学生们对于劳动人民的辛苦完全不知道,就不会珍惜劳动的成果,对于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好的。比起学科类的成绩,教育部表示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劳动素养,防止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过去的劳动技训混为一谈。

同时和提升劳动素养息息相关的就是把主题教育落实到学生们现有的课程里面去,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劳动素养是相关联的,其中的劳动教育,明确的要设置出教材,变成一个教程学习,此外,教育部还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生命安全和健康等等重要主题,现在虽然是试行阶段,但想必可以得到好的结果。

融入主题教育和提升劳动素养,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现在的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语数英,是刷不完的题和背不完的单词,所以对于学习,很多学生也逐渐有所抵触,但是现在,有了这些另外的教育,除了给学生们灌输不一样的知识以外,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学习的魅力之处。

提升劳动素养是真真切切地落实在体力劳动上面,而不是现在的脑力劳动,具体落实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每个星期弄一次大扫除,每个星期有一个劳动课作业,可以是一个小手工,也可以展现自己学会的一个劳动技能或者生活技能,而且这些课程是不会让学生们感到负担的,因为都是小孩,对于这种新奇的课程肯定是有兴趣的,有兴趣就自然不会感到累了。

而且这些课程是不会布置一些传统的作业的,毕竟主要肯定是为了学生们着想,平时在学校的作业已经足够了,自然就不会增加学生们的负担,也想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所以作业什么的,应该会阻碍他们继续往这门课探索的兴趣。

学科类被放下真的好吗

现在对于孩子们的课程五花八门,虽然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是有提升的,但把学科类放下,给孩子们暂时的减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但长久以往的不关注学科类项目的学习,真的对孩子们的升学有好处吗?等快要升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届时,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又纷纷转型,这样对于升学率来说也会受到影响。

在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或者主题教育培养的时候,其实学科类也不能放下,孩子们有负担是额外参加了太多的补习班,提前学习或者是占用了休息的时间额外教学,但是对本身的学科类学习并没有压力,想必很多人都对双减政策有点误解了,可以减去孩子们额外学习的时间,但是本身应该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好好督促他们学习的。

政策上并没有问题,可能落实到学校里面就容易被误解了,教育部的意思是不仅仅要关注学科类,也要关注劳动素质提升,而不是放下学科类而重视劳动素养。两者非常重要,一个是升学的指标,一个是性格素质的培养。

择优录取还在的话就不能放松

彻底的放下学科类是不可能的,除非现在的升学指标里面把分数改成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否则,学科类还是十分重要,只是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防止内卷的发展,因为竞争越大,升学指标就越高,孩子们的知识就要掌握得越多,压力就会越大,保持正常的竞争,这样学科类的要求也不会特别高了,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多提升劳动素养,这两者不会冲突的。

择优录取也不会消失,因为社会是需要培养人才的,那么如何找出人才,就是要在一群人里面找出技能点满的人,这就叫择优。如果大家的资质都一样,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会遭到停滞。长久以往是公平了,但想要持续的进步是不太可能了。

结语:不管怎么说,择优在标准就会在,超越标准的人也会在,所以学科类不要太严格的去竞争,也不要太放松,保持一个平衡就最好了。或者在以后的升学标准中加入一些别的素养需求,这样对于一部分的人来说,或许会更好。

今日话题:学科类和劳动技能提升如何达到一个平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