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生活中常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考被定义为贫困学子摆脱阶级束缚的一种方式。毕竟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儿女碌碌无为,自然就把希望寄托于读书。
作为一场竞技比赛,有胜者就会有败者。高考成功了,则意味着全家人命运的改变;高考失败了,则面临着逆袭命运机会的丧失。正是因为如此,这也加剧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内聚”。
对于教学领域的金字塔,自然非“清华北大”莫属。大多数的学子都将其定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二者名声并不是那样好。毕竟许多孩子在成为清华北大学子后,未来很有可能出国。
出国就出国,这一点无可厚非,为了个人命运,为了国家前途。可他们在出国之后,很有可能不再回国。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包括我们个人也未少听说,这是教育问题还是学校问题?
“清华学子”何碧玉
何碧玉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14岁的时候,何碧玉以750分的成绩考入到清华大学。她并没有忘记初心,大学四年没有过任何松懈,直到本科毕业。
你很难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能成为“河南理科状元”。因为自己选择的是生物科技专业,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那就必须深入研究。何碧玉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前往美国深造。
她就读的院校为华盛顿大学,因为能力上的突出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许多国内的人邀请她回国,但何碧玉却没有了消息。据她大学的导员透露,何碧玉在纽约大学当教授助理。
后来在做学术演讲的时候,记者不止一次问到过何碧玉这个问题。当时她直接拒绝:“这里的科研环境要比国内先进很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会一直留在这里”。
这只是个例,毕竟中国每年出走的留学生有很多,可回来的始终很少。难道只有接受过这两所教育的人才这样吗?复旦、交大都是如此,这不禁让人们怀疑,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国外比国内要好。这涵盖了多个方面,比如生活、教育等等,可现实呢?国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出国;
其次就是物质方面的条件,国外或许真的会比国内高很多,这一点笔者其实能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我始终相信一点:如果你选择了报效祖国,这种情怀就已经是无价;
最后就是科技工业源于西方,为了扼制中国的发展,他们对许多技术进行封锁。虽然近年来在不断打破的过程中,但仍然改变不了它们强大的事实,毕竟许多国人求知欲还是比较强。
从传统观念的角度出发,这是很显然的不相符和违背。中华历史发展到现在,每个人都有着家国情怀。不管在什么时刻,个人利益永远是位居其次,可有些人还是倾向选择后者。
我们作为旁观者而言,其实没有太多的理由去评价,只能说表述自己的观点,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不管怎么样都说明一点:爱国情怀的教育永远都不过时,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写在最后
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原因其实都很现实,都是为了自己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溯古君坚信这一点未来必然会有所改变,毕竟中国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
另外对于留学生的流逝,溯古君向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爱国情怀的教育。如果能营造出这样一个教育环境,情况未来必然会发生转变。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