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政策落实, 校外培训机构也有“对策”, 空子钻出新高度

双减政策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减轻校内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落实后,对校外培训机构也有了新的规定,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减负,并对校外学科类培训班下了“禁补令”,要求培训班在禁补时间内不允许开班补课。

具体的时间要求是,在周末、寒暑假以及节假日都不允许补课,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因此也承受了很大的打击,因为在学生放假期间不允许补课,就是断了培训班的“财路”,因此一些校外培训有了新的“对策”。

“双减”落地,校外培训机构钻空子手段“再创新高”

“禁补令”时间内不让补课,那就将周内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少家长也反映,本来给孩子报了周末的补习班,但因为“双减”要求给学生减负,所以很多补课班不能在周末补课,一些培训机构就将之前周末的课程转移到了周内

虽然教育部对周内补课并没有限,但对于补课结束时间有规定,就是线下培训要求在20:30前结束,线上培训在21:00前结束,而很多培训班在周内的线下培训仍然补课到21:00。

改头换面,换个“马甲”继续补课

有很多培训班因为周内补课效益不好,学生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又不允许培训班开班补课,很多校外培训就有了新的“对策”,不让开培训班,那就摇身一变成为“奶茶店”。

有一些校外培训班改头换面,将补课班变成奶茶店、书店,这样学生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候也出入自由,这些补课班换个“马甲”继续补课,将双减“空子”钻出新高度。

“换汤不换药”,将课程名字进行改动

还有一部分校外培训班为了躲避相关部门的检查,干脆将自己的学科类培训的课程名字都进行了改动,历史科目改成“人文素养”,语文科目改成“国学素养”,可谓“换汤不换药”。

培训机构这波操作让很多家长感觉实在是“妙哉”,这样更改课程名字的行为,如果在培训机构之前盛行起来,校外培训班还是会乱了套,所以相关部门也对学科类培训有了规范规定。

只有“素质教育”类的学科不受双减影响

除了学科类培训班受到双减的影响,其实还有一些所谓的“模棱两可”的培训课程,也很迷惑,其实这里面就包括了古诗词、国学文化等,这类属于“擦边球”培训。

虽然现在对这类培训还没有严格处理,所以很多培训班将学科类培训都改了这样的名字,但后期也会有相关部门进行整顿,只有“素质教育”类培训不受影响,其他学科类培训还是要按照“禁补令”严格约束。

个人分析:

我个人认为,大部分的校外培训其实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开设补课班,更多是给家长们“贩卖焦虑”,才会让很多家长一直将孩子送去补课班进行补课,以此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在我看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加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很多学生都成了固定的学习机器,长时间这样下去,没有了补课班,学生也就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考高分。

所以,助长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的关键还是在家长身上,在“双减”下,很多校外培训机构“顶风作案”,改变补课时间,改变补课形式,家长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还是将孩子往培训班送。

最终的结果只是会让学生更累了,家长的钱包更空了,获利的还是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大部分校外培训本质其实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让你的孩子学习好。

家长支持“双减”,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快乐教育

学霸不补课还是学霸,学渣怎么补课也成不了学霸

家长们应清楚,补课式的教育,就是快餐教育,可能会让学生短时间内成绩有多提升,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学生自己都不乐于学习,怎么补课也无济于事。

很多学霸不补课,因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渣的家长总是会将孩子送去补课班,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安慰,这样对孩子来说没有好处,只会徒增压力和烦恼。

家长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真实情况,而不是将补课作为“拐杖”,支撑着孩子前进,而孩子没有了拐杖就止步不前,所以家长们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的

家长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但在兴趣特长方面有天赋,家长们不如让孩子走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路,有计划进行培养,可能会更有前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