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中学陈露
大家好,我是4号朗读者陈露,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
中国的二本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人最常见的成长路径。看见他们,看见更多年轻人,便是本书的主题。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刘婉丽的故事。
度过高三后的漫长暑假,到南方上大学,成为婉丽最期待的事情。她永远忘不了从西北出发来广州的行程,随着火车的移动,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她的冲击。当火车驶入南方的土地,南方的秀美、葱茏,和西北的苍茫构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让她震撼,“到处都是树木,到处都是绿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不知道怎么呼吸。”她的大一,安排在肇庆校区,校园的优美环境,再一次让她欣喜,她漫步在七星岩的湖边,仿佛自己置身仙境。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在痛快淋漓地洗了一个热水澡后,她告诉自己,“再也不要回到北方”。
高中三年,高考的压力附着于“上大学”的目标上,她内心有着明确的方向。高考结束,她突然发现,当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消失后,她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迷茫。“上大学后,我对学习非常绝望,我不知道路在何方,我感觉大学没有光,没有人指路,胡乱地学,胡乱地跟着放养,课堂浑浑噩噩,自己也浑浑噩噩。我还听很多人跟我说,毕业以后会找不上工作。”和高中的老师相比,她对大学的老师有所不满,在她眼中,高中老师极为负责,教学很勤奋,但大学老师给她的印象,就是整天因为考评的原因,拼命忙自己的事情,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根本没有系统性,“只是蜻蜓点水,点下就没了,学生领悟不到很多东西,渴望有个领路人”。直到她目睹李敏师姐将考研当做大学期间的坚定目标后,她突然清醒过来,感觉眼前的路,没有了先前的狭窄,同时明白了一点,大学只是自己人生驿站中的一程,无论高考与其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关联,她如果要顺利留在南方,不再回到那个缺水的村庄,最切实可行的出路,毫无疑问,是再一次回到考场。考研的目标,在她进入大二时,终于清晰显影。
读着刘婉丽,仿佛在读我自己。作为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80后,我和作者笔下平凡、隐忍、努力的学生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农村出身的我也曾寄希望于高考改变命运,而当我从一个二本院校毕业时,就业的天花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于是我渴望通过考研突破阶层的限制,努力争排名和奖学金,为了毕业简历的光鲜去参加各种比赛,考取无数证件,只是为了在就业市场提升自己的价码。成为了中学教师的我对于高考、考研,乃至招聘考试都充满了感激。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同样感慨于作者黄灯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她钻研教学,试图让浮躁的金融系学生在文学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与学生密切交流,试图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与尊严;她真诚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试图发掘每个学生个体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做好一名中学老师,用自己的言行、精神去影响学生,让我的学生在未来生命中有更多更美好的可能,将是我——一个曾经的二本学生、现在的中学老师——未来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