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作为社会最上乘学历的存在,一直备受大家的敬仰。
一提到博士生,我们对他们的印象都是非常好的,他们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天花板,脾气秉性甚至是行为举止都会异于常人的优秀。对于他们的认可似乎是来自心底的。但如此刻板印象,到底是我们的道德绑架还是常态导致呢?
博士群体的无奈,并不是只来自社会的偏见
高学历虽不是高素质的必然条件,但绝对是充分条件
因为接受过更高的教育,就会懂得更多的道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直流传下来的说法就一定有它的正确性。即便是接受的理论方面的熏陶和知识,但思想才是引领我们做出行为的原动力。
也正是有了高学历达到一定的厚度,就可以引发质变,就像是在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就要比小学毕业群体高,他们不会做出偷鸡摸狗的行为,也不会像市侩一样站在街上破口大骂,他们的内在素质根本不允许他们如此荒唐。
成功理论成为始作俑者,精力和时间的付出决不能换来消极结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论,毕竟在我们身边也总是会有相关的成功案例出现,才会让我们对此的执念更深厚一些。虽然看起来有些偏激,但这也算是我们强大的心理暗示吧。
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那么再没有把握的事情,也是可以增加几分胜算的。虽然也是有很多背道相驰的案例出现,但我们本能会趋利避害,忽略他们的存在。不然在我们做足准备发起冲击的时候,难道就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无疾而终吗?
社会常态亦是如此,内卷现象并不能成为主流
清北学生也可算作是本科阶段最高学历的代名词,他们的素质本应比社会上任何一个群体都要高,只不过在他们身上却频频发生让我们感到失望的行为,比如在校大学生占座现象猖獗,毕业生甘心当保姆等等。我们会把这种现象成为内卷。
这样的现象可不只是在高学历群体中发生,很多低学历群体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消极现象,只不过他们配不上内卷这个描述,充其量也就是没素质可以一概而论了。但内卷现象最严重,也不过是小概率出现,不能成为主流。
分析:
博士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度,还是和自身的能力分不开分析的,要通过层层选拔才成为人上人,出现一些不完美的行为还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人无完人。但是学习这么艰苦的事情都不怕,有什么能够打倒他们呢?
南开大学博士为毕业向导师下跪,但还是惨遭开除
这位学生从小都是我们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性格稳重,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都没有让父母失望过,永远都是稳定地排在班级里前三名的位置。就这样他顺利通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高考后被北大录取。
只是在四年之后,他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没有选择在本校读研,而是报考了南开大学的硕博连读,当然他的实力不允许他失败,虽然父母一直都不是很理解,但念在南开大学也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面子上,就没有多说什么。
但就在即将毕业的关头,出现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情,导致他的前程岌岌可危,甚至濒临被开除的风险。这件事情的主人公是他和他的室友,他和室友从前也是有过几次小摩擦,室友曾多次嘲笑他,并且排挤他,这让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过挫折的他怎么能够消化得了呢?
就在最后一次产生冲突的时候,他终于对室友重拳出击,将室友打成二级伤残,并且惊动了公安部门,好在室友没有过多深究,没有导致他判刑入狱,但这件事情无疑是给学校和导师抹了黑,学校自然是不能轻易放过他的。
所以就在他即将毕业时候,直接对他采取了退学处理。看到这样的惩罚,他不知所措,马上寻求导师的帮助,只是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恶劣,导师自身都难保,怎么可能还顾及到他。他就在情急之下,直接给导师跪下恳求帮忙,但一切为时过晚,无济于事。
笔者想说:
在成长过程中,越是顺风顺水的学生,在未来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他们从小就缺失了挫折教育,他们的抗挫能力都非常欠缺,甚至是达不到正常水平,等到自己走出舒适圈之后,很难不受到打击,直至面临无法收场的打击之后才能有所成长。
今日提问:
你觉得南开大学对他的处罚过分吗?
“爸妈离婚你跟谁?”看完街头采访,惊奇地发现男孩选择如此一致
家长质疑老师不批改作业,老师抱怨:四个班每班55人,怎么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