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部: 培训材料不得超标超前, 家长表示支持, 同时也有一点疑虑

近一年,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前所未有的大,“双减”政策的执行,从时间上完全限制了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不准上市更是卡住了资本的命脉。

而全国范围内开展的9年义务教育5+2措施,更是大大延长了学生的放学时间,对课外补习的时间进一步压缩,最大程度地保证的教育的公平性。

9月6日,教育部再次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范了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强调不得出现超标超前问题。

同日,教育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明确线上线下的培训类收费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收费。

由政府制定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并按照程序纳入地方定价目录。各地制定的浮动幅度,上浮不得超过10%,下浮则完全不限。

很明显,这两个通知一个从培训范围,另一个从培训的价格上对补习机构再次做出限制,从这两方面进一步压缩补习机构生存的空间。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资金被卡断,营业时间非常有限,营业内容受监管,再加上无法抬高培训的价格,学科类的课外培训机构必然举步维艰,甚至直接倒闭。

这些措施对学生减负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支持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疑虑,甚至是一些担忧。

l 中考高考的难度依旧

无论承认与否,学生最终都会面临中考和高考的筛选,前者将50%的学生分流去了中职,后者985,211等名校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不足10%。

中考和高考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输赢,更直接点,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排位作为选择的依据,这就必然要求这些考试具备一定的难度。

一旦中考或者高考的难度降低,那么考试必然就不会具备足够的区分度,这又必然会导致最终人才的选拔不是靠水平而是凭运气,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只要中考和高考的难度存在,就必然会有学生去拓展加深所学的内容,这是市场的需求,几乎不可能改变。

l 学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

限制课外补习班本身是家长喜闻乐见的事,极少有家长愿意支付额外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本该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但这个前提是学校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质量有足够的保证,且能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而现在的阳光分班,不准课后培训等政策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且减负是主旋律,教学内容必然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

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的时间不可能用来发呆,必然会寻求其它的输入渠道,这也是补习机构存在的客观原因之一。

l 自招考试的难度要求

众所周知,中考有3种录取模式,分别为自招、名额分配和裸考。在这3种录取方式中,自招毫无疑问是非常关键的。

自招并非完全是头部学生的舞台,事实上,各大重点高校自招录取的名额占据了总录取名额的15%,这个比例一点也不低,甚至和裸考也相差无几。

而自招的考试难度和内容明显超出了中考的难度,更直白的说法是自招的考试难度必然会超纲,至少也会打擦边球。

很明显,在减负的前提下,学校不可能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应付自招考试,那么部分的知识学生从何处去获取呢?

一些思考:

无论是何种学习模式,学生都不可能全部优秀,都必然会分出好中差。全面减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会出现分层。

理想状况下,所有学生全部放弃课外培训,以学校学习的内容为主,完全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定胜负,但这显然不可能。

在课外培训机构受到严重限制的前提下,家庭提供的助力已经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另外一种情况下的阶层固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除非孩子智力变异,不然同等天赋下几乎不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限制课外培训机构确实有必要,也确实对减负有很大的帮助。但任何事不能只顾一头,在限制课外培训的同时,也要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事实上,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才是限制课外培训的最佳途径。学校才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这是根本。这点做到了,无需限制,补习机构也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