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黑、吉、甘、皖、赣、贵、桂7个省份公布 “新高考”改革方案,也意味着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启动。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有几个共同特点:都采用“3+1+2”模式,不分文理。
新高考模式虽好,但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新生来说,要如何选择与搭配适合自己的科目,却是个难题。
什么是“3+3”和“3+1+2”模式,区别在哪里?
加入新高考!对高一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消息。新高考经历七年时间的检验,在选择优势报考和为社会提供素质全面的人才方面,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但对于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学生来说,升入高中后,马上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选科。可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3+3”和“3+1+2”是什么还不了解,如何选择呢。
所谓"3+3"模式,就是指在语、数、外三大必考科目的基础上,考生再从物、生、化、政、史、地6门课中任意选择3个科目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在“3+3”模式下,考生有20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目前实行“3+3”模式的省份有京、津、沪、鲁、琼、浙。其中浙江比其他省份多一门科目,是从7门中选择3门。
“3+1+2”模式
"3+1+2"模式,仍然是语、数、外三大必考科目不变;“1”指在“物理、历史”中选一个科目;“2”则指在“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四门中选择两门作为高考科目。在“3+1+2”模式下,考生共有12种科目组合方式可以选择。目前实行“3+1+2”模式的省份有粤、闽、湘、鄂、冀、辽、渝、苏8个省份,而黑、吉、甘、皖、赣、贵、桂7个省份将在2024年首次落地“3+1+2”新高考政策。
“3+3”、“3+1+2”模式的区别
了解了“3+3”与“3+1+2”模式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分析出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首先“3+3”模式更注重学生对科目兴趣的选择,提供了20种组合,可以满足更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科。弊端是“3+3”模式容易出现大量学生放弃“物理”的现象。原因不言而喻,物理相较其他科目更难,得高分不容易。
问题是,很多大学的理工专业都要求考物理科目,如果考生高一没有选择物理,等填报志愿时会发现,不考物理让自己最后选择报考的理工科专业变得少之又少。
“3+1+2”模式则要求学生先在“物理、历史”中选定一科,同时也代表了学生在对应文理方向的绝大多数科目上进行了选择。这样让选择物理的学生数量更为均衡,避免填志愿时出现选科不对报不了心仪专业的情况。但是弊端是,有些喜欢“历史”又擅长“物理”的考生只能“二选一”,无法做到两者兼顾。
划重点:学生们该如何合理地进行选科
最基本的一点:筛选出自己擅长的,能学好、能抓分的科目
不管在哪种模式下,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科目。例如“物理”学科,虽然选择物理可以在将来报考时,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专业。但对于这个较难的科目,学生是否擅长,是否有兴趣和信心将其学好,能否在高考时抓到需要的分数。这是在选择重要科目时需要考量的问题。
所以,对于物理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最好选择其他擅长的科目,不要因为过分看重高考专业的选择面,而硬着头皮选择不适合的科目,这样将来学起来会非常的吃力。相反,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才是最佳选择。
父母的重要功课,提前帮孩子做职业规划
面对现在的新高考模式,虽然家长不需要细致地规划出将来孩子具体的工作。但是从入学就给学生做大致的职业规划,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现在的选科组合,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早做必要的准备,将来才易选出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因此家长需要多做功课,让孩子了解社会上的相关职业,分析自己喜欢、擅长哪方面的职业。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考虑清楚将来的就业规划是什么,然后再倒推出报考专业的范围,最后根据专业的要求,选择相关科目。
举例:大学想读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就都需要选物理科目;想学医学专业,则生物和化学又成了必选项。
写在最后:
决定高考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是成绩和专业选择。所以,高一新生选科目,努力去找你的成绩和大致预期专业的最佳组合科目。作为家长要做好助力,提前帮孩子做好规划,尽量让孩子放平心态,稳扎稳打。不要为了将来学某个专业而去挑战对自己来说难度太大的科目,因为没有成绩做基础,再好的专业也是可望不可即可的。
今日话题:关于新高考下的科目选择,家长们有什么自己的好见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