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青春发育的关键期,学生在每个年龄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学生,经常束手无策,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性情大变”,从原本懂事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叛逆不听话的“坏”小孩。
很多家长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初二现象”,刚刚升入初二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的发育期,这个阶段被美国的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为“心理断乳期”。
案例:
小严上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不仅成绩优异,平时的表现也都很好,家长更是耗费了很多心血,对小严的管教也是很严厉的。
小严的家里是典型的慈母严父的教育模式,令家长感到不解的是,小严自从升入初二以后,性格开始变化,不仅成绩开始下滑,和家长的沟通也逐渐减少。
父亲想和小严谈一谈,孩子却是一脸无所谓的态度,气的父亲又想动手打孩子,而小严则是一副任打任骂的模样,过后依旧我行我素,亲子关系逐渐白热化。
父母和小严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觉得学生应该是到了成长的叛逆期,初二现象频发,不只是小严,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在这期间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出现“初二现象”的学生通常都有什么表现?
1,学习成绩下滑
其实很多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不会出现性格上的剧烈转变,“初二现象”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的下滑,有的学生甚至从优等生直接下滑到中下游的水平。
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原本成绩就不太好的学生,一旦在初二的时候不努力或者不被他人重视,很可能会一蹶不振,以至于无缘高中,只能去职高或者是技校读书。
2,不听话,叛逆且暴躁
“初二现象”比较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性格上的转变,从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变得很叛逆,经常和家长或老师对着干,越不让他做什么越去做。
家长的想法和学生的行为总是背道而驰,学生的反抗心理加重,知错不改或明知故犯,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3,标新立异
具有“初二现象”的学生还喜欢标新立异,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觉得自己是个敢于反对不公的“英雄”,认为不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是一种很帅气的行为,在服装和发型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关注外貌和与异性的相处方式。
学生出现“初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课业压力增大
为了小升初能顺利地衔接,初一的课业难度并不大,但初二由于添加了物理学科加上各科难度骤然增大,学生开始出现成绩下滑和学习吃力等情况,部分成绩下滑的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二次发育
学生在1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心理断乳期”,孩子会脱离儿童时代向青少年转变,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完善,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于新鲜事物会产生巨大的兴趣,例如早恋或网络不良游戏等禁止的行为,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巨大的好奇心。
三,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有的父母总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总是责骂孩子,物极必反,学生在幼儿时期因为惧怕根本不敢反抗,也没有反抗的资本。
到了青少年的时候,学生的身高、力气和心理都开始快速发育,反抗意识会逐渐加深,对父母或老师的教育方法提出质疑。
四,应试教育
由于学生一直在接受应试教育,繁重的课业压力让学生喘不上气来,有的家长不甘心躺平,过分在乎成绩,学校更是注重成绩上的排名,让学生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没有了儿时的快乐,只剩下了无休止的考试。
父母在面对学生的“初二现象”时,应该如何应对?
1,引导大于干预
有的父母在面对学生的初二现象时,会秉着玉不琢不成器的想法,觉得应该狠狠“修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不然,大部分孩子叛逆的行为都不会涉及到违法或不道德等情况,充其量就是逃课或撒谎等非原则性的问题。
家长要明白引导大于干预,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想法,而且叛逆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孩子出现不对劲的苗头时,家长先别急着教育,总想着拿大人的阅历与身份去压制,而是要去倾听去理解,学会换位思考。
2,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之间也不要总当着学生的面吵架,学生在幼童时期只是惧怕,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产生厌烦和逃离的心理,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3,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初二现象”时,家长不要张嘴就骂,抬手就打,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的脾气暴躁,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也难怪学生会效仿,孩子在性格发展上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
4,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很爱和学生沟通,但沟通的方式不对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沟通是互相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指责,家长觉得孩子做的不对,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评学生,感觉是在沟通,其实就是在单方面的宣泄。
家长要先倾听孩子的表述,理解学生的做法,找到学生不恰当的行为然后正确引导,面对孩子提出的困惑予以解答,学生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过分都要尽力满足,尊重是相互的。
笔者寄语:
在面对学生的“初二现象”时,父母不要诚惶诚恐,要积极引导,学会沟通,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谈论了这么多,您家的孩子有出现过“初二现象”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热烈讨论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