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王垠三次从顶尖名校博士退学, 仍打卡世界名企, 后遭微软全球封杀

“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你很可能就真的做不到。”

教育部下发文件,颁布“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关停了一切校内课程辅导机构,其目的是为了遏制不健康的课业内卷。

而对于真正的教育过程来说,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不能决定获得事业上的成就。

填鸭式教育模式在中国由来已久,早期大范围提高教育普及范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许多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了好大学,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公司”,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

也有许多家长直接给给孩子灌输一定要进最好的大学,要么清华,要么北大,不然就不算成功的想法。却不曾想,竟然有人会自主从清华退学,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他就是“天才少年”——王垠。

科学少年的求学之路

2005年,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篇名为《清华梦的粉碎》的帖子,大部分人以为是天马行空的小说,点开才发现,这是一个疯狂青年的控诉,他写道:“如果说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艺术家,那么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科学家。”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和在科学研究上的天赋,并将它认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他因为对科学的热爱而投身学习,却发现很多时间花在用纸笔书写上,却离开了科学的来源——试验与操作。

而这个尚在高中的少年想和启蒙老师一起做磁悬浮试验时,却被指责这样的研究对考试成绩没有任何帮助,浇灭了他的一腔热情,他开始期待去大家都向往的象牙塔——清华大学中做真正的科学研究。

在他还在上高二的时候,母亲给他拿来前一届高考的试卷,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完了试卷,竟然拿到了能够上清华大学的分数。王垠觉得非常开心,只要再过一年,他就可以跨进梦寐以求的学府去做真正的科学研究。

他依然执着地研究那些高深的问题,而这些是高中学段完全不会涉及的领域。他讨厌日常的课程安排,认为它们都是无用的重复性工作,并没有创造力,也并不积极地进行高考复习。

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劝他做一些复习准备,他烦躁地拒绝了,当高考成绩下来后,他离清华大学的本科线差了两分。

波折的清华之路

无法进入梦想中的学府,王垠感到非常沮丧。但如果复读再来一次,就还要进行按部就班的高中课程,而且不能拒绝复习,他感到非常苦恼,只能接受去川大上大学。

进入大学以后,高压的军训和宿舍环境一度让他产生退学的念头,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后来无意中听说能够申请去清华大学做直博生,他怀着信心前去申请,虽然因为体育成绩差点通不过面试,不过由于杰出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他获得了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

他本以为,清华大学聚集了全国最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自在地坐在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一起探索科学。却没想到这里才是终极应试教育关卡,如果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甚至可能无法毕业。

而王垠所崇尚的自由的研究环境,被严格的论文要求和实验室研究制度所代替。他感到非常失望,却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并写了一篇《清华梦的粉碎》作为退学申请发布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

寻找理想的学府

虽然离开了清华大学,但王垠的科学理想并没有熄灭。他考了GRE,很快出国求学,并考上了美国最好的计算机高校——康奈尔大学。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里的教育模式也和国内一样,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人们都只在乎论文能够发表在哪里,会给所在的组织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研究结果究竟可以改变什么?

于是王垠带着同样的失望,再次递交了康奈尔大学的退学申请。

他执着地寻找着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间辗转。

后来,他又去到了印第安纳大学,还是同样的结果,这里的学习环境甚至比不上康奈尔大学。

意料之中,这位天才,第三次退学了。

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都入不了王垠的眼,究竟他在坚持什么?会不会有一天连地球都留不住他?

虽然是一句调侃,却将王垠在科学世界居无定所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我们的象牙塔里并非只有科学理想,理想之下还有制度,还有人情世故。

职场之路非坦途

在几次博士退学之后,王垠不再执着于寻找知识的落脚点,他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王垠在计算机领域的眼光是长远而前卫的,他用了大量实践来证明他的想法,却没有找到能够支撑他的想法的领导和平台。即便是谷歌这样的国际大公司,也被禁锢在制度之中。

员工只是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又一个小程序,只能按着既定的规则来运行。

王垠是一个超脱出同类群体的优秀个体,系统无法跟随他的天马行空,他亦不想被拖累。

王垠先后在谷歌和微软公司工作,对其中大公司的制度逻辑深恶痛绝,甚至写下抨击文章诉说血泪史。而微软更是要求所有子公司都不得录用他,可见其影响力,非同小可。

“伤仲永”的质疑

有人说,也许王垠只是天赋稍高,却仗着这一点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在一次次从顶尖大学退学的过程中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才能,“天才”的称号不过是哗众取宠,是典型的“伤仲永”案例。

但其实,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当中,只能忍受预料之内的事,也只会达到预料之中的目标,从不曾想规则是为了帮助实现目标而设立的。

王垠从不惧怕打破常规,才能创造出非凡的成绩,这也是所有“躺平”青年最缺乏的勇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