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我不相信谁家就那么贫困。别的班40多人都报名交钱了,你们只有5个人报名。别人都能考985、211大学,你们连大专都考不上。”近日,江西丰城市某小学的40多个家长,被班主任召集到一起,受到这样的训话讽刺。家长李女士称,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订购午餐盒饭,不少家长考虑上学距离近孩子可以回家吃饭,交钱不积极才惹了班主任生气。(10月1日《新京报》)
订购午餐盒饭与否,本是一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利。向前看,其与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饮食口味、个人需求相关。而向后看,其与学生和家长未来的发展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对于新闻中的班主任而言,与其说订购盒饭是为了40多位孩子的未来做规划,不如说是为了自身工作绩效打算盘,是一则赤裸裸的霸王条款。
学校,尤其是义务阶段的小学,本应是孩子们在“双减”政策下享受义务教育红利的场所。当孩子们终于能够在课余假期上享受“时间自由”的时候,却又在“午餐自由”上被卡了脖,委实令人惋惜。
诚然,学校统一订购的午餐在经过中央厨房的烹饪后,食品安全与营养搭配有了一定的把关,符合学生一天的膳食摄取需求;学校安排统一就餐也能够更加方便学生餐前餐后的时间管理。然而,这并不能成为通过“训诫家长”来完成“强制订餐”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学生未来能否考上重点高校的评判标准。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准才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细观这位小学班主任的行为,其中需要问责的远不止其一位。班主任的表现只是层层加码的畸形考核机制的一个缩影——学校和供应商发展裙带关系,利用教育权力暗中进行私下交易,明里推行强制消费。供应商对于学校的订购指标分摊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而处在最基层的班主任与学生则成为这种机制矛盾的冲突点,并最终以“班主任训诫家长”的形式暴露出来。而这样一种“与学生做生意”的考核机制不啻对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当头棒喝,理应深揭狠批。
面对此类存在于基础教育事业中的“背阳面”,相关部门理应刮骨疗毒,出台相关政策堵塞类似的“私下交易”之门,切实保障学生自愿消费的权利。学校方面也应当自我审查,定期更换合作供应商,避免陷入与学生消费相关的利益纠纷。此外,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班主任,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注重自己面对学生和家长的言行。
霸王条款人人深恶,而基础教育领域由于行业的义务性、对象的特殊性,更易成为其野蛮生长的温床。只有当学生的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少一些铜臭的沾染,基础教育事业才能回归其教书育人的初心。
文/刘臻睿(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