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进一步下发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各项措施,“双减”时代即将来临。“双减政策”中提出,校内应减少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校外限制课外培训班的开设和超前学习。这一政策,让中小学生的压力骤降,多出来了很多课余时间。
但对于家长来说,该项政策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带来了很多难以协调的问题。除了“双减”,教育部还提出延迟早上上学时间,本以为能够迎来一片赞同声,却引发了众多学生家长的争议。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仍有待商榷。
中小学延迟早上上学时间,家长们各抒己见,评论区却“翻了车”
教育部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将中小学生的上学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左右,基本定于8点-8点20之间。
同时,学校要求各位家长每天督促孩子早睡,小学生必须每晚达到10小时睡眠时间,高中生依次递减一个小时。
可见,“睡眠令”的确以学生为中心,在保证每晚睡眠时间的同时,给原本紧张的早晨按下了缓慢键。但没想到家长们各抒己见,评论“翻了车”。
有不少家长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推迟上学时间的结果必然是延迟写作业时间及睡眠时间,加剧了孩子的“拖延症”。一日之计在于晨,只有把握好早上的时间,才能高效率进入学习状态。
许多双职工家长也表示反对,认为推迟上学时间让他们无法送孩子,十分不合理,如此一来,家长岂不是更麻烦了吗?方便了学生,那家长该怎么办?其实教育部提出该项政策,表明对中小学生上学问题的高度重视。
★ 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学习身体两不误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从儿童期过渡到青春期的重要时间段,也是身体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该项政策推出之前,很多小学生六点多就起床,导致上课十分疲惫,无法集中精力。
推迟上学时间,能让中小学生在白天上课时能够高效学习,才能保证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成长。
★ 让中小学生早晨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饭
很多中小学生由于早起上学,没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饭,往往是在上学路上随便购买街边的“早餐摊”或者干脆不吃早饭。这样一来,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健康问题。
早上时间宽裕,给予家长更多时间准备早饭,也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里坐着吃早餐,元气满满地迎接一早上的课程,有效避免课间操和体育课体力不支、低血糖等现象。
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在于减轻压力,而不是减少学习时间
如今,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倡导给中小学生减负,但为何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减负的关键在于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非减少了学习时间、降低学习质量。
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并不是单纯的“晚上学、早放学”,而是要求教师进行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否则只能加大家长的压力和担忧。
与此同时,减负的目的在于学生从根本上自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它不仅能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也是防止超前教育和过度课外补习。这无疑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更多课余时间,如何进行充分利用,也是家长和学生需要思考的。
在减负的过程中,学校家长更应对学生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生将增加的课余时间全部荒废,那么减负将会变成“副作用”,适得其反。
当然,减负的课余时间并非全部用于学习,中小学生可以用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发展个人爱好,争取全方位成长。
写在最后
在“双减政策”提出一系列改变之后,家长和学校如何配合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家长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自律能力,推迟上学时间并不意味着减少学习时间,减负也不代表减轻学习质量。
“双减政策”需要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真正意义上让“减出来”的时间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