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人在职场,真是各有各的卷。
刚毕业,由于疫情、双减等因素,招聘需求越来越少,要求却水涨船高,不读研究生好像都不配找工作;
好不容易挤进大厂,大小周、996、狼性文化,有人凌晨1点还没回家,有人5点动身去上班;
一过30岁,做到中层管理,如果晋升不了高管,就是职场天花板。
突破内卷,三个读MBA姿势,总有一个适合你。
MBA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学以致用。系统学管理、正确做决策……不同职业阶段读MBA,重点也往往不同。
毕业两三年读MBA,直接选名校
对于工作两三年的人群而言,他们刚好25、26岁,处于职业发展初期阶段,有一定的职场经验和专业技能,但在团队合作方面,缺少管理实战经验。
由于离开学校时间短,他们的优点是应试能力相对比较强;缺点是职业规划尚不太清晰,对商业缺乏深度思考,收入不高。
根据领英发布的《中国职场人教育投资消费洞察报告》,我国职场人选择接受再教育最大的需求是,提高专业技能(49%)、提升个人竞争力(43%)、丰富人生阅历(40%)、扩充知识领域(32%)、获得更高薪资(27%)。
其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个人竞争力、获得更高薪资,这3个目的可以覆盖这个阶段人群中大多数人的需求,目的就是让自己更值钱。
对他们而言,拿MBA证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管理软实力,而且更多的是提升自身背景,为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做准备,也就是为了进入更好的赛道或更有发展的公司。
这时,北大光华、清华经管、交大安泰、人大商院等名校MBA是第一选择。
身边的一个朋友,工作两年后考上复旦大学MBA,虽然职务还是做助理,但毕业后直接跳槽到一家科技公司做总助,一年光年终奖就达到了6位数。当然,如果你希望通过一个名校MBA证书,拿到一份高级管理职位,那可能性就会降低不少。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工作两三年的职场人,大多数还在单打独斗,平时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怎么做判断,怎么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如何激发团队活力,怎么快速提高团队业绩这些实际性的问题。
如果没有商业或管理方面的困惑,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深度思考,就报读MBA更多地是学一些知识,很难应用去实践。
工作5年后读MBA,提升管理软实力
在职场发展5年,一般在工作岗位上能独当一面。当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
此时,他们已经对未来有一个大概的规划,不断钻研,继续深耕,成长为该领域内的专家;或者转型管理,带领团队,复制能力,实现高人效的规模化发展。
不管是走行业专家路线,还是走管理路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都必需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那些因业务突出而被提拔为管理者的人,他们要胜任新的职务,亟需转变思维,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这时,如果他们要做好管理,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构建应用管理型知识架构。以往他们所用的知识,以实操技能型为主;而现在管理团队,面对新的挑战,需要新的知识储备,要广泛涉猎企业战略、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跟人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2.形成自己高效的管理方法。读MBA的过程,就是把过往管理经验、深度思考和管理学的知识原理相结合的过程,进而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管理方法论。
只有在管理领域遇到困惑,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然后在MBA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目的地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和调整优化,将其内化成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在线MBA项目学员中,85%以上的是中高级管理者。
3.拓展商业思维。就是站在商业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MBA通过案例式教学,让不同行业的学员分享,结合经典理论框架,帮你形成一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从财务、市场、商业模式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商业,发现问题,创造商机。
工作10年读MBA,资源整合
35岁职场群体,优势是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劣势是时间成本比较高,应试方面明显比较弱。
在这个阶段,不少人做到了中层或高层管理,但随着学历的贬值,身边的竞争者都是硕士、博士学历。这时,他们要在职场更进一步,提升学历是迈不过的一道槛。
但对于他们来说,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业绩压力大,经常需要出差或加班,能抽出时间备考的人并不多,这时可以通过选择国际免联考硕士博士项目,提升学历,整合优质人脉。
学员大多数是企业的老板、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些人脉不仅可以扩大你的生意圈,也可能重构你对人对社会的认知,发现新的商机,让你对未来有清晰的方向,重新做出正确选择。
无论什么时候出现内卷,MBA都是实现职业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突破内卷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是在读MBA之前,我们要一定想清楚:为什么要读MBA?在目标明确前提下,往往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