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20个学生, 12个老师! 这所大山里的学校上了央视

12和20,这两个数字分别是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老师和学生的人数。这所学校位于浙江余姚四明山麓,有着70多年的建校史,10多年前学生最多的时候有800多人,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全校6个教学班只剩下20个学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鹿亭乡中心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但那里的12名教师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他们尝试用更贴近、更细致的教育方式,给山区教育增加温度,让孩子们看到希望。

早上6时50分,学校的起床音乐叫醒了大山,也叫醒了校园里12名住校的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饭、上早自习,孩子们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大多数老师的家都不在本地,不少人也住校。31岁的副校长鲁双映也住在学校。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一般我们6点半到6点四十起床,起来以后巡视整个校园,看看通勤生有没有来到学校。

因为要负责教学管理工作,鲁双映现在只教五年级语文,她的班上只有两名学生。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我第一年第一届学生是12个孩子,中途还有教过9个人,相当于是12个、9个,到现在2个。也不单单是我们这一个乡,其实很多地方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所以近几年慢慢生源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下降的趋势。

鲁双映出生在余姚的大山里,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山区教师。7年前鲁双映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受父亲的影响,她决定回到山里教书。定向考试时,她报的几乎都是家乡的山区学校。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我的父亲也有几次可以有调往市区的机会,但他都没有去申请,一直是坚守在山里,我觉得到现在他走在马路上,突然有一天他的学生会记得他,我觉得这种幸福感是一个老师的骄傲,真是一种幸福,别的职业所替代不了的。

即便这样的情怀支撑她回到了大山,但是面对越来越少的学生,鲁双映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孩子们在父母身边能够由他们自己亲自陪伴着成长,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看着学校人数慢慢减少,也挺失落的。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去城里读书,这是鲁双映他们留下来的意义。12个老师带20个学生,看似很轻松,但要把孩子们教好并不容易。

单佳敏去年9月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学校,第一年教三至六年级学生英语,今年教一年级语文,班上只有一个孩子。起初,单佳敏特别失落,她找不到作为老师的成就感。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单佳敏: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老师的鼓励来自学生的反馈,那么40个学生给你的反馈和一个学生给你的反馈,区别就在于这个孩子他给你的反馈并不会这么理想,但是你的课堂只有他一个人。

这样的感受,鹿亭乡中心小学很多老师都曾有过,但慢慢地大家达成一种共识:用最大的热情去拥抱学生。

鹿亭乡中心小学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课则是各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的孩子一起上。王恺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因为还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除了教音乐,擅长绘画的他还暂时代着全校学生的美术课。

在这里,跟教学一样重要的,还有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放学后,经常能看到老师教住校的孩子洗衣服、晾衣服;高年级的学生帮低年级的学生洗衣服。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我认为意义上的老师,可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上的一种传授、作业的帮教,但是我进来以后发现,其实现在山区的孩子更多的可能是缺少精神上的一些关爱,或者说是生活上的一些指导。

单佳敏在教室门口的班主任寄语中写道: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单佳敏:我觉得温度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双向反馈。老师有光热,那么学生也是会散发光热的,学生有了光热反馈给老师,自己内心也会有更强大的力量。

余姚市鹿亭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鲁双映:不管怎么说,能够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也许他们将来就是支撑起乡村的未来的可能,我们一直在说,不管剩下几个孩子,他一定是这里的希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