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金娇通讯员黄艾娇
昨天,我国教材领域最高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揭晓,共有10本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殊荣,由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下册)名列其中。同济大学也是上海高校中唯一作为主持编写单位入选该奖项特等奖的高校。
《高等数学》第七版自2014年出版以来,年均销售量达214万册,累计印刷1285万册,是国内使用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高等数学教材,被全国千余所不同类型高校长期使用。
“同济大学老一辈数学人,把编写教材当作一份事业。这份荣誉归功于他们重视教学、重视教材的优良传统。”得知获奖消息后,《高等数学》第七版的唯一编写者、年逾八旬的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邱伯驺教授如是说。
记者昨天从同济大学获悉,邱伯驺教授也是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一至七版编写工作的全程参与者。事实上,在全国高等教育界,这本教材不仅为很多理工科学生所熟悉,大家也都记得一个和这本教材紧紧相连的名字——我国知名数学教育家樊映川先生。
《高等数学讲义》为理工科基础数学教材“中国化”开先河
提起樊映川先生的名字,会唤起几代中国学子的记忆。他于上世纪50年代主持编写的《高等数学讲义》一书,在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影响广泛,至今仍被大批年长的读者津津乐道。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迎来新生的高等教育缺乏合适教材。自1953年开始,樊映川便组织同济大学数学教研组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动手自编教材,定名为《高等数学讲义》。该教材的原稿基于樊映川的教学笔记和讲义整合修改而成,既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又充分考虑我国教学实际,适应了我国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要求。
《高等数学讲义》(上下册)第一版于1958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就被国内许多工科院校所采用。在广泛听取使用意见基础上,1964年,由樊映川主持修订的《高等数学讲义》第二版出版。两个版本的《讲义》传播、影响极为广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教材之一,先后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8年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
《高等数学讲义》一书,开创了我国理工科基础数学教材“中国化”的先河,堪称中国科技书籍出版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邱伯驺感慨地说,《高等数学讲义》一书,留下了工科数学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教材定位恰当,始终把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恰当与否作为编写教材首要考虑因素,以更好面向全国大多数工科院校,符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如此,这本教材也便于教学,始终把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放在重要位置,且叙述严谨,文字流畅。“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我们后来编写《高等数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让这本教材一开始就有了一个高的起点。”邱伯驺说。
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校工科数学界迫切需要一本满足工科高等数学教学需要的教材。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勇敢挑起了这副重担,还邀请了上海部分高校教师参与编写相关章节的内容,共有10位教师历时一年编写而成。
倾力打造一本工科高等数学精品教材
1978年,《高等数学》第一版付梓。自第二版起,这本教材由同济大学教师独立编写。同济大学老一辈数学人王福楹、邱伯驺、骆承钦等承担了主要编写任务。
一本本封面颜色各异的《高等数学》,印刻下岁月的痕迹。如今,该教材已先后历经7个版本的修订,日臻完善,40余年来各版本累计印刷400余次,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册。
“在每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在继续保持原有教材的优点和特色基础上,始终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努力反映国内外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体现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邱伯驺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编写组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编写者具有较高水平,又直接参与高等数学一线教学实践。
2013年,《高等数学》面临第七次改版。其时,参与前6个版本编写和修订工作的编者,有的已离世,有的因身体原因无力再承担修订工作,第七版的修订工作就落到了已年逾七旬的邱伯驺肩上。“我感到全国工科数学界仍有期待,希望我们能打造出一本工科高等数学的精品教材,以适应新形势下建设我国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需要。”邱伯驺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这份历史使命和责任。
按照精品教材的要求,在保持前六版优点和特色的前提下,邱伯驺将“坚持改革、不断锤炼、打造精品”作为编写第七版的目标,认真总结前六版的宝贵经验,科学解决了前六版的一些不足之处。
为将这一优质教材资源向更广范围辐射,《高等数学》教材的配套资源也在不断丰富。比如,以本教材为蓝本,2014年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慕课,目前累计在线注册学习人数超230余万,遍布世界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