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与韦神同获百万奖金的3位美女科学家, 她们年方而立, 风华正茂

10月14日,达摩院公布了第四届青橙奖获奖名单,方璐、赵慧婵、陆盈盈、韦东奕等10位青年学者分享千万奖金。最年轻的获奖者、中科大青年数学家陈杲仅有27岁。10位学者5位拥有中国博士学位,7位有海外科研经验。他们年方而立,风华正茂,走上了拓荒科研无人区的道路,势必成为未来中国科研的生力军。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与韦神同获青橙奖的3位高颜值青年女科学家:

陆盈盈

青橙奖的获奖理由是:她研究锂电池安全性,助力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兼顾的下一代锂电。

陆盈盈是浙江杭州人,今年33岁,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她 2010 年本科毕业于浙大,2014 年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其后 10 个月在斯坦福做博后研究;

2014年前后,我国开始布局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陆盈盈觉得专业对口,毫不犹豫选择回国。身为一名女性,陆盈盈自然要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带盐”,希望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但总体来看,女性既要做科研,又要兼顾家庭,更难。”

在浙江大学,她搭建起实验室,培养出一支专业团队。今年,陆盈盈作为青年女科学家获百万奖金,在她看来,自己上学时成绩一般,只是选择了一条路就一直走,“只要有热情,女性一样能做好科研”。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1、可持续能源转换系统的关键材料设计与传输机理;2、电化学能源系统寿命数字化处理与分析;3、人工智能规划电池全生命周期及电力供应系统。

陆盈盈说,她的青橙学者奖金,大概会被存起来,用作买一张“火星飞船票”的储备。“好几年前我跟别人讲我想上火星,总被笑话,现在终于可以讲出来了。”

赵慧婵

青橙奖获奖的理由是:她研制了新型柔性光电触觉传感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推动了新形态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法的发展。

赵慧婵是山东淄博人,今年32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机械系,并取得了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赵慧婵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又前往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于 2018 年回国。

赵慧婵主要从事软体机器人、机器人高功率密度驱动技术、柔性传感器、智能假肢以及外骨骼等方向的研究。疫情的时候研制出了世界首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在医疗康复、诊断、飞行器设计、人机交互等领域形成了应用前景。 她的导师、康奈尔大学 Robert F. Shepherd 教授评价她,「她的分析能力超群,在这方面是个真正的天才。她拥有我的合作者中最成熟、最强劲的工程能力。」

单从履历看,赵慧婵有点不像女生:从小喜欢电学和力学,考上清华大学选了机械专业;后来赴美去康奈尔大学做材料研究;从哈佛大学博后出站后,回国任教清华,继续从事柔性电子研究。即便如此优秀,赵慧婵也经历过初为博士生的“至暗时刻”。“刚出国有一年找不到方向和突破,很沮丧,极低迷——其实我后来才明白,这个低迷期是每个博士生必须要经历的。后来我们学院举办了一个海报大赛,我把自己的研究做了张海报,大家打分,竟得到了最佳海报奖,我大受鼓励,感觉‘上道了’。”赵慧婵说。赵慧婵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是个“鼓励大师”。“他永远会说‘你的工作太棒了!’而且他的方向和我不太一样,会给我更方向性的指引,格局更大。”越是研究机器人,赵慧婵越觉得生物“太伟大”,因为相比机器人,生物实在太厉害。现在的赵慧婵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回国后工作不太顺利,第一年生了娃,第二年正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赶上了疫情,现在基本上实验室组建完成,真的要大干一场了。”

方璐

青橙奖获奖的理由是:她率先提出了大规模可重构光电计算理论与架构,为百亿像素光场智能成像提供了新路径。

方璐是清华大学副教授。2007 年毕业于中科大,22岁读博,26岁担任中科大博导。致力于光场智能成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率先提出非结构光场智能成像新原理,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率团队研制了系列装备,构建了大场景多对象 PANDA 数据平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了数据基础,研制的装备部署于北京冬奥会。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MIT TR35 中国区科技创新青年。方璐提出了非结构光场感知新原理(其特征是异构阵列像感器非均匀采样新模式),从非结构动态光场场感知、光场智能重建,到光场智能成像架构与装备,实现了理论与技术的颠覆式创新。

科研路上,方璐也经历过状态糟糕的阶段。“医生建议打拳,后来真的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方璐说,打拳的时候会全身心关注于如何快速精准出拳,非常解压。一毕业工作,方璐就开始带研究生。“我一直抱着‘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心态,和学生们亦师亦友,他们是我坚持的动力。”在清华,当然有压力。谈及被吐槽很多的“内卷”,方璐认为这是把双刃剑。“把它妥善处理好,也是一种动力。”

我认为,像青橙奖这样的奖项越多越好,科研,是出于热爱,更需要动力。

要传达给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一个强烈的信号,做科研是一条很棒的出路!科学家是我们社会的骄傲,越多的人做科研就越有希望!

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