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被看作是职业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的“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于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按照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入选的197所高职院校即将面临中期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或涉及项目经费支持额度调整。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双高计划”建设推进会上了解到,两年来,“双高计划”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支撑引领、服务发展上都取得明显进展,但一些地方和院校在落实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偏差、建设方向不够聚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需处理好“双高计划”和升本、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办学规模和效益等关系。
撬动效应彰显,带动地方推进职教改革
在“双高计划”之前,国家针对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几轮大的改革项目,着力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特色发展等问题,提升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比肩“双一流”高校培养学术大师,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领域也急需重点项目培养大国工匠。
但“双高计划”与之前的改革项目又有不同。一是“双高计划”投入更大,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左右,一年的投入相当于示范校、骨干校一轮建设周期的总投入;二是建设周期更长,持续建设到2035年;三是实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因此,“双高计划”一发布,便引起了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强烈关注。
首轮“双高计划”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从省份布局看,公示的197所拟建单位覆盖了29个省份。从专业布局看,申报的389个专业群覆盖了18个高职专业大类,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大类是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从产业布局看,服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有113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112个,面向先进制造业的100个,面向现代农业的32个,其他产业32个。
两年来,教育部对“双高计划”作出了一系列制度设计,特别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3个重要文件,对“双高计划”的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部署。
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介绍,《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干什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谁能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怎么干。此外,教育部还成立了双高建设咨询委员会,建立了绩效管理监测平台,为双高建设与管理提供了软、硬件两方面的保障。
在资金投入上,“双高计划”得到了财政的强力支持。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19—2020年度总预算229.61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41.4714亿元,拉动其他预算资金相当于中央专项的4.6倍,撬动效应彰显。
通过“双高计划”的撬动,地方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少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举措,全国31个省份共出台118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双高计划”推进的同时,有24个省份启动了省级“双高计划”,总计投入714亿元支持建设799所高水平高职学校,投入301亿元支持建设2709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国家、省两个层次的双高建设校。
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
“双高计划”在设计初期就有明确的定位,一是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高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二是要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为此,“双高计划”提出了涉及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10项改革发展任务。
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双高建设院校对标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例如,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紧密对接中国一汽红旗工厂五大紧缺岗位,校企双元开发“红旗工匠”培养标准体系,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红旗工匠”培养。
滨州职业学院大力改革办学自主权,实现了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自主招聘人才、自主开展职称评聘、自主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激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打造高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了8个应用技术研究院、9个高端智库和创意中心,全面形成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及创新的机制。
“双高计划”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院校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表示,一些双高建设院校在招生分数线上超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高于当地普通本科,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66.4%的学生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线,毕业生就业率99.2%,通信技术专业群22%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就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录取一段率达到99.9%,与金华市五大千亿产业高度适配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网络经济等专业毕业生留在金华本地的比例超过40%。
中国教科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认为,“双高计划”一系列密集政策下来,职业院校都在消化、理解、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会慢慢沉淀下能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建设上会有新的突破。
“两年来,各学校能够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将双高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部职成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行动补短板,着力打好下半场
在双高建设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双高计划”建设推进会也指出,一些地方和院校在计划推进过程中存在认识偏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董刚介绍,从前两年的数据来看,地方政府双高建设的经费支持和到位情况差异比较大,学校在多渠道筹钱以及资金使用上理财能力还不够。同时,有些地方没有建立项目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对学校双高建设缺乏指导,双高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还有些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双高建设推进机制,缺乏对任务落实的指导和督查。根据“双高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财政部会在中期以及实施期结束后对建设高校进行绩效评价,中期调整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实施期结束调整项目学校。因此,如何对双高建设校进行评价是职业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
教育部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双高计划”中期评价时,更关注“相对水平”,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承诺兑现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体现一个建设周期前后成效的相对增量与增值。在期末验收评价时,更关注“绝对水平”,就是自己和别人比,既要看个性指标,有没有特色,还要看共性指标,有没有优势。
“总的标准是要体现3个‘不一样’: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总的导向是学校有没有跟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没有做出实打实的贡献和可借鉴的经验。”该负责人强调。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和财政部将结合前两年数据采集情况,在中期绩效评价前出台主要的监测指标,以便一把尺子丈量各学校和各专业群对“双高计划”总体目标实现贡献度和难度系数,体现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允性。
“此次中期绩效评价犹如对建设学校的一次‘体检’,既是报告进展,也是预警。总体看,各校高度重视,大部分学校基本达标,但学校之间也存在差距。一些落后的建设学校要加快行动,抓弱项,补短板,着力打好下半场。”曾天山说。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等职业院校分会秘书长茹家团参与了教育部多项重大专项的财务工作。他表示:“双高建设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对自评报告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调整,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完成。”
新一周期的“双高计划”将于2023年开放遴选,不在上一轮建设名单里的学校可以申请,在上一轮建设名单的学校依然要重新申请,建设院校的压力可想而知。曾天山建议,双高建设校要聚焦主攻方向,“双高计划”的评价不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价,建设院校要把重点放到特色发展、经济贡献、社会服务等核心指标上来,大幅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贡献等核心竞争力。当前因为职业本科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升格愿望迫切,存在“一把手抓升本,二把手抓双高”的现象。董刚表示,双高建设校要处理好升本与双高建设的关系,新一轮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一定是扶优扶强的,“只有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后面才有机会”。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在修订《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新一轮的“双高计划”要将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同时纳入、同台竞争。“如果这些政策落地,已经升格的或是准备升格的学校,就都要把精力集中到‘双高计划’上来。”董刚说。
“‘双高计划’是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整个高职战线都要瞄准这个目标去努力,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董刚强调,学校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能把双高建设当作“一锤子买卖”,一定要在内涵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要结合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双高建设,切实提高双高建设成效。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