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假期最长, 作业最少, 为何芬兰还能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强国?

没有任何考试,午餐免费吃,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名字,老师可休3年带薪产假,这样的学校你心动了吗?在人口仅有500万的芬兰,每一所学校都是如此。

芬兰之所以被称为教育最强国,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早上8点的校园里,来上课的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广播里放着轻快的管弦乐,这是秘书随机挑选的。在学校里她可以放各种音乐,Rap、古典乐、民歌、流行乐等等。每天的上课铃声都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放老师自己唱的歌曲。

在三年级老师拉妮的课堂上,学生们光着脚丫乱晃,有的孩子还在吃零食,就在这样的氛围下,今天的课程开始了。这是一节现象教育课,也就是没有规定要讲什么,老师会自己设置一个选题,其中可能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

这节课的主题是:时间、年龄和“我”。拉妮先让学生们拿出了ipad,每人自拍一张,然后记录下现在的时间,最后再加上录音,说出你认为的时间。短短的一节课,拉妮会围绕这个主题讲到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等内容。比如教他们从数学角度去理解时间,什么是小时?一小时多少分钟?这些都可以和主题联系起来。

当然现象教育课每周只会有一次,其他时候还是要学习教科书的,但这些学科也不会死板。手工课上老师就布置了一个有意思的任务:什么样脸型的动物适合在寒冷的芬兰生活?孩子们脑洞大开,有的将脸剪成窄窄的样子,因为这样散热面积小;有的用反光板制作,这样在黑暗的冬天视野能更亮。

因为没有任何考试和竞争,老师们对学生的唯一评估就是看他们如何去学习,学到的知识多少并不重要,不擅长哪个学科也没关系,他们更希望每个孩子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有创造力、擅长团队合作、善良、热情、好奇心、毅力等等,每一个品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优点。

另一所学校里,孩子们的课堂甚至是没有围墙的,老师给每组同学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寻找森林中相同颜色的事物。在我们的认知里,森林无非就是绿色、棕色,但孩子们却能找到五颜六色的东西。他们还会去闻各种植物,并且要形容出气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给每种树木起名字,他们不需要记住这种植物到底叫什么,只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叫什么都可以。

在芬兰的大街上,你很少能看到奢侈品店,财富并不是大家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个人的品味和修养更为重要。70年代芬兰教育改革后,所有私立学校都纳入了政府监管,国家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其中,保证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每一个芬兰孩子出生前,父母还会收到一个专属大礼包,里面包含了新生儿所需的各种物品,每年的大礼包还都不一样,政府会根据大家的需求更新换代,这些都是免费的。带孩子出行时,无论是坐公交还是坐火车,所有交通工具都不需要掏钱。在这里你不用担心公共场合孩子吵闹,因为没人会来指责一个母亲。

在芬兰,妈妈就是最大的,在职母亲在生完孩子的前三个月可以拿全额工资,之后的一年时间她们也能拿工资的80%。孩子三岁前,妈妈们都可以待业在家,完全不用担心被解雇。

孩子被看作国家未来最可贵的资源,芬兰的每所学校都会提供免费午餐,这个政策已经实行了70年,每个地区的餐标都是统一的,就连校长也没有特权,他也需要乖乖排队打饭。墙上不能贴任何鼓励学习的标语,因为建筑的设计都是艺术的,不能随意破坏。

在一家中芬结合的家庭里,北京父亲老张受过不少文化差异的苦。一次辅导女儿数学作业时,孩子提出不喜欢做,老张一着急就弹了一下她脑门儿,没想到这件事被老师报告给了儿童保护部门,对方直接给老张安排了四次谈话,每次去都教育他两三个小时。在芬兰,任何暴力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语言暴力也不行,他们认为对待孩子要和对待成年人一样,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芬兰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公交车上的双人座基本都是一个人坐,车站排队时每人都会间隔一米远,简直是社恐人士的福音。

芬兰的家庭教育也很特殊,一个上富豪榜的爸爸,他的儿子想买一双AJ都需要自己去赚钱,十五六岁孩子们就可以去麦当劳、星巴克打工。在家长看来,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因为上班后,孩子们经常会吐槽老板和同事,这时他们就会引导孩子,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管理你的员工。正是这些创新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将知识用于实践。

建筑兴趣班里,孩子们正在做手工,假设一架飞机在遥远的海岛坠毁,但部分机舱还在,能造出一个怎样的建筑呢?孩子们的想法依旧千奇百怪,但不管怎么做,他们能从粘合的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掌握模型平衡,最终就会理解建筑美学。在芬兰,关于“美”的建筑和展览无处不在,大人们希望孩子有美感,他们相信这些可以耳濡目染。

在芬兰的师范学校里,准老师们还会学习宝宝的爬行姿势,因为他们需要和孩子打成一片。这里也不会要求教师的着装,每个人都能穿自己想穿的,你可以通过衣服展现自己的性格爱好。教师之间没有任何竞争,不会评职称,不用写报告,工资就是以5年、10年地逐步递增,所以他们可以完全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标签人、不贬低人,这是芬兰老师们一定要遵守的。

如果一个孩子真的讨厌一门学科,他们会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然后尽可能地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也就相当于完全定制化教学。这点也体现在每个学校上,因为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各有特色,比如偏远的农牧区,孩子们会学习套驯鹿,有残疾人的学校会学习用轮椅,有多个国家小朋友的混合学校会分享多种语言。

老师们不会去了解学生的背景,这里也没有一所贵族学校,贫富差距并不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政府资助每所学校的资金都是相同的。如果问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答案就是:最近的那一所。

在芬兰,社会的高福利保障了,没有激烈的竞争,内卷完全是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相互尊重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未来从来不只是有一个样子,当然这些方式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但其中的一些教育方法,相信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