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动真格!他们被985高校退学,读专科!

大学生再想轻松毕业,不可能了。

近年来,大学清退不合格学生,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但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且11人已按专科毕业的消息,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本降专”虽然残酷,却在退学之外,为学分不能达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人性化选择”,也让大众更深刻地意识到,高校严抓教育质量的决心和魄力。

▎动真格!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

就在前不久,广西大学发布公告:2020年至今,全校有138名研究生两次申请均未能通过学位申请审核而不再具有学位申请资格。另外,学校加强导师管理,共44名导师因指导多人次未通过学位申请审核的(或个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被界定为“问题论文”),被先后暂停2020年或2021年招生资格。

图丨广西大学从严研究生学业管理,加强学业预警与分流淘汰初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年末至今,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都相继公布了研究生退学名单,涉及学生数量超过2000人,而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是清退的主要原因。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拟清退全日制硕博生99人。据悉,在被清退的这批研究生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为2005年9月,在校时间已经将近16年,远超《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的学籍管理作出分类处理。

吉林大学陆续至少有15个学院发布《关于给予部分超期研究生按退学处理的公告》,对所属学院的超期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清退规模超过93人。

图丨澎湃新闻

被清退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该举措虽然残酷,却是有效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分流机制。

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的唯一落脚点,“严进严出”应是高校管理的常态,这既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严谨治学的应行之义。

▎严抓教育质量!国家出手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严抓,不仅体现在清退分流上,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更能体现我国办好高等教育的决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关于开展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的通知》,对该校近五年硕博学位论文正式进行全面排查,并复核近五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同时,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审查的严格程度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在读研究生想要轻松毕业已成为历史,另一方面,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也不得掉以轻心,还将面临着论文抽检等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本。严抓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更是三令五申。

2019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考试毕业出口,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明确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图丨教育部发布文件,严抓本科教育质量。

▎“清退”之前!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

在政策指挥棒下,各大高校纷纷响应。

清华大学相继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

这份清华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强化分类培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加大分流力度;破除“唯论文”倾向,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在实行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之前,应该采取更多举措强化保障研究生的培养环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普遍共识。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更多整体设计。所谓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是“打工”的体验多,接受“培养”的体验少。“博士分流退出环节”,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末尾淘汰机制”。

每一位学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经过了层层激烈选拔之后才获得了就读机会。也许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科研道路上走到底,但是在分流和退出这一重大抉择面前,如何尽可能保障每一位研究生的权益,高校需要也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构思。

处在风暴的最中心,学生群体总是沉默,却是衡量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尺。

从“快乐的大学”,到全面取消清考制度,从“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到研究生分流机制的建立,如何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