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从“错换”事件中, 博士团队匆匆而过的噱头, 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曾经发过两次文章,对“错换人生”事件中的当事人,姚策的儿子楷楷的教育引导,提出过担忧。孩子身边的亲人,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根本不以为意,既没有及时纠正,还兴冲冲地把孩子做出这些举动的视频、图片发到网络上。过度曝光孩子,也许能带来一些流量,但对孩子来说并非好事,会让他的各种言行,都在众人监督之下,极有可能的,就是褒贬不一。目前孩子小,看不懂。但长大一些,可能就是均可逆转的伤害。

就像我,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温馨提醒过孩子妈妈熊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楷楷这个年龄,特别要注意孩子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的培养。而在评论区里总是两极分化,和我同观念的居多,有一小部分则认为,“不要操心别人的事,不用你品头论足,该干嘛干嘛去!”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复,他们说,人家有15个博士团队在教育着孩子呢,怎么看,也是奔着15年之后当博士去的吧!

这个就是杜妈多次在直播中谈到的,楷楷有“15年之约”的博士团队,在参与教育楷楷的事。当时,杜妈算不算炫耀不清楚,但起码是非常骄傲和觉得长脸的。从她儿媳熊某晒出的视频来看,这点她们观点是一致认可的,期望值非常高。不过,人们常说,越缺什么就会越炫什么。这么看,杜妈对教育好孩子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方式方法是否正确,还值得商榷。

我开始听说博士团队“15年之约”的时候,真实的感觉,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别人这么说的时候,我就问,他们有签协议吗?有法律文书作保障吗?有没有明确谁上课?怎么上课?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大纲?15年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上课的教案和课件?都拿出来晒晒啊!

如今看来,显然没有。因为前两天,“15年之约”的博士团队牵头人呦呦,就两次发出声明,正式宣布这个”团队解散。如果严格算起来,也就给楷楷通过视频上课的方式,上了三个月的课吧!

这两年,因为疫情,不少学生都体验过闭门在家上网课。面对视频,有自律能力的大学生,都上得效率不高,质量不好。我就听到很多家长说,孩子躺在被窝打卡上课,听着听着又睡着的。

那么,像楷楷这样三、四岁的孩子,用视频方法上课,是每天一节课,还是每周一节课?上课时间是什么时候?毕竟博士也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孩子也还要上幼儿园。如果是中午休息时间,或者利用晚上孩子游戏时间,那孩子会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吗?能听进去多少呢?

在“15年之约”博士团队正式声明解散之后,听说熊某曾经发出不曾解散的信息,舆论上可能也有各种说法。但该团队发起人和部分成员,立马再次发出一份“被迫声明”,再次强调该团队已经宣布解散,也事实解散。使用“被迫”两个字,能感觉到该事件的复杂化。

“被迫声明”的内容,对我们不了解整个过程内幕的,可能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但有两点,一是的确解散了;二是建议其他人加入“15年之约”,后继有人,他们这十位博士,只是抛砖引玉。

说实话,作为博士,发出来的声明看起来实在有点不知所云。从公布的博士名称来看,也草草地用网名加上“博士”来替代。他们是谁?身份是否经过核实?感觉缺乏严谨性。如果我是一个妈妈,恐怕我不会把孩子轻易交给这些“博士”。

很难理解这些“博士”们的目的所在,到底是噱头,还是为了在“错换”事件热度中分一杯羹。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开开心心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快乐地游戏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规范、交往能力,就已经足够了。难道还让这么小的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即使学,也不代表需要博士来教吧?毕竟这是师范类毕业的老师的强项。而他们即使真的是“博士”,也许科研能力很强,但不代表他们会教书。

至于15年之约,因为时间太长,没有法律的约束,也没有签订的协议,谁都没办法保障和确定。从第二份“被迫声明”来看,里面还强调他们是“非公益的组织团队”。也就是说,这个博士团队为孩子的服务,不是免费了。那经费从何而来?难道靠募捐?还是杜妈或者熊某有谈好价格?花大价钱聘请来的?如今解散解约,真实原因和这个有关系吗?

以我当过多年老师的眼光来看,楷楷目前需要的,还真不是博士,而是“陪伴”和良好的家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都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甚至家长的眼界格局、谈吐举止,都会影响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

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家长的“陪伴”是最好的亲情培养方式。但“陪伴”指的是正确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刷着手机,心不在焉地应付着孩子的问题;或者给孩子一个手机,任由他疯看疯玩,只要不吵我就好。这种低质量的陪伴,还不如不要!偏偏这一点,在她们自己发出来的图片中,孩子熟练地跷着二郎腿,躺在床上专注地刷手机的样子,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而如今熊某和杜妈,都忙于创业,成为直播带货的小能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楷楷姥姥帮忙带孩子,但从她发的视频来看,她根本没意识到养成习惯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周末看电视,脚是高高地跷在桌子上,她也视若无睹,还洋洋自得传到网络上。

此前更有她们发出的视频,孩子把公共设施“钢管警示柱”拔起,拖着拽着还当马骑的场景。看了着实令人唏嘘不已。不知道孩子这些发展状况,是否也是导致博士放弃”15年之约“的原因之一。毕竟学习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辅助,可能会等于零。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重视孩子的教育并没有错,但方法要正确,措施要得当。把博士这个” 噱头“用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其实大可不必,简直就是大材小用了。与其找这么高学历的老师,不如踏踏实实听取大家的意见,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举止。这些基础打扎实了,孩子后面学习也肯定没太大的问题!

当然,我认为这些”博士“们,应该也有炒作和蹭热度的嫌疑。否则不会在这个时候,来不合时宜地胡乱加一把火。既然是博士,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心里基本是有谱的,但总觉得他们一开始就做了没谱的事。结果也的确令人失望,草草就单方面宣布解散。从责任心和严谨度来说,都不太像是”博士“所作所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