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名在读研究生发文吐槽,“研究生老师都没见过PPT吗?为啥自从读研以后,每个老师上课的一致操作就是让学生分组,做PPT、讲PPT?天天做PPT”。
作为一名读研过来人,真的非常理解这位同学的感受。
说实话,作为一名刚刚从本科阶段步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确实有可能会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毕竟,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
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直接反过来了,这可不是什么“角色扮演”,而是每一所大学中都真实存在的。
虽然说每个上课的老师都有类似的要求可能点夸张,但是,至少70%的课程都会有这种情况存在。
就拿我们当时的课程来说吧!
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名叫《知识产权法》,当时老师就规定3个人一小组,选题由老师来指定。
具体是需要学生讨论并且查找相关法律法规,然后给出结论再做PPT,最后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分享讨论案例结果。
说实话,整个课题做下来,感觉收获比上课收获还要大。
还有一门叫作《科研伦理》的课程,也是类似的上课方式,每个小组4个人,学生通过收集违反科研诚信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每个小组的汇报都非常精彩,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说,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真的不能一棒子打死,下面进行原因分析。
研究生老师上课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做PPT来讲?
读研以后,我们会发现,做PPT的频次超乎想象,基本上每天不是在做PPT就是在去讲PPT的路上。
除了平时上课的“分小组讨论”会用到,还有每周的组会、各种答辩(开题、中期、毕业答辩)都需要做PPT。
那么,研究生上课,老师为啥喜欢让学生做PPT来讲呢?
说实话,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表达等能力。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确实对学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课程,比如,对于一些纯理论课程来说就非常不合适。
因为,在这门课程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学生可能都没有入门,然后就让学生去做PPT来讲,除了浪费时间外,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这种方式对于“应用型”课程,比如,创作类、鉴赏类课程就非常适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说,这种方式虽好,但是,也得根据具体课程来选择。
如果,授课老师强行套用这种模式来上课,可能只能用一个理由来解释,那就是“偷懒”,只能说,研究生老师上课也太轻松了。
毕竟,自己听学生来讲,要比自己去讲轻松很多,还更有乐趣。
最后,再来简单谈一谈读研与做PPT的强关联性。
读研与做PPT的关联性
如果,你非要问我读研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不是科研能力,也不是什么学习能力,而是做PPT、讲PPT的能力。
因为,读研以后,使用频次最高的技能也是做PPT、讲PPT,比如,开题报告、每周的例会、中期答辩、毕业答辩、学术交流等等,都会用到PPT。
所以说,做PPT与讲PPT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读研期间必备的技能。
如果,你将来还想从事科研相关工作,那可能依旧能够用到这个技能。
而讲PPT,相当于将自己做的工作呈现给别人,这确实也需要技巧,如何讲好PPT,让别人听懂确实也不容易,需要有一定逻辑性。
所以,工作以后,这种技能依旧时常能用到。
比如,对一些企业家来说,PPT就是他们融资的重要手段,曾经就有企业家明说,“融资就是靠PPT”。
所以说,在我们读研以后,多做PPT,多讲PPT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有这种机会,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
也许刚开始做的过程中,开始会不太适应,等做的次数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