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部分的草长得都像树一样了, 那么树就不像树了, 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草

要拐过街口,风在两侧高楼的夹持下形成了风口,那风就特别大,人被这样的风的夹击下,蒙面也无法前行了。

进不得,退也不得。

瞬间懂了风中凌乱的意思。

电话响了,接了却听不太清,风的啸叫声……

努力冲过街口的风墙,躲进了自动柜员机的小空间,这才止了凌乱。

电话是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娜打来的,娜很聪明,前几年代理了一家国际服装品牌,生意做得很是红火,她告诉我一个颇无奈的消息,她小妹因为公干外出异地,回来发现是红码被悄悄隔离了。

简单聊了一下,无碍,也只是红码而已,核酸连续检测一切正常。

娜想让我帮着给妹妹往隔离点送些洗护和换洗的用品,我答应了。

说过这些正事儿后,聊到了她家儿子。

儿子帅气,品学兼优,我夸赞她培养了一名优秀大学生。

她自己就说: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做父母的也只是鼓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托举。

接着自己又谦虚:还有,你不是也说过,以前考上大学是个稀罕事儿,现在,考不上大学那才叫稀罕。

她说得我明白,普通学历的大学生如今含金量不像以往那么高了。

俞敏洪曾经有句很励志的名句,人有两种活法,一种像树一样,一种像草一样。

只是大部分的草都长得像树一样了,那么树就不像树了,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草。

我问她,孩子对将来是怎么打算的?

他还是想出国留学,希望进名校,现在正在自我储备中,也是各种努力。

这孩子有追求,这是好事儿,将来一定有出息。我赞他。

有出息没出息先不说,孩子大了,咱们也管不了,只是需要钱,只管给他攒着就是。

娜自己就感慨,为什么上国外的那些名校咋需要那么多钱?他就不能少收些钱?

这是个很有得聊的话题,但是这里面是有不同的,我对她讲,国外的那些名校讲的是素质教育,包括我们国内的那些私立名校收费也很高,也是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名。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项目烧钱,什么项目就是素质教育。

我给她打比方,这就好比渔民家的孩子会开船,牧民家的孩子会骑马,这些,只能说是技能,并不能称之为是素质,在他们提倡的素质教育里,这些并不能给人生加分。

什么是加分的素质教育呢?她问我。

按他们的思维,渔民家的孩子会玩游艇,牧民家的孩子会玩马术,就是那种我们常听到的那种——盛装舞步,这些,就是烧钱的项目,就是他们国外名校提倡的素质教育。

这种素质教育的差异化,是和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分别的。

你说的这些确实是这样,娜对我说,我听儿子讲,国外名校的招生政策一般倾向于两种孩子,一种是考试高分的孩子,俗称有天赋,另一种就是有钱的,也就是家境好的。

我问娜,知道为什么国外名校会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学生吗?

因为从长远看这两种人走入社会后取得成功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数据调查显示的结果就是这样。

娜自己也认可,第一种很好理解,比如60后创业的那一代人,他们赶上那一时期的开放红利,敢于拼搏,从结果上看,有的人能取得成就并不是学历低不善于读书,而是绝大部分的人的确聪明,这是创一代的天赋。

我说,确实是这样的,60后的创富一代里也许有学历低的,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80后的成功者里,大部分是名校毕业的了,这一点,在国外特别明显,国内也是这样的迹象。

那么第二种人,更不用说了,第一种人通过多年努力,辛苦拼搏后站在人生巅峰,第二种人在老爸退休后,自然而然的接替了第一种人打下的基础,他们走向人生巅峰基本上也是早已内定了的。

娜对我说,这就是人的命,富二代生在了创一代的家庭,他们比普通人少奋斗了多年。

是的,虽然很多人可能看不起第二种人,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本事,可即便我们大家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孩子去罗马的路更近。

可是,如果我们站在名校的角度去想问题,包括国内的那些私立名校,它们这种招生倾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想要的是高比例的优秀毕业生的成功预期,以此来维持名校的光环,从而站稳一线名校位置。

娜认同,这是肯定的,名校经营和做生意是一样的,既然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成功,就像做生意多赚钱一样,那么名校也和生意场上一样,想要生存,做一线名校,就必须要迎合时下大众的认知,那样自身才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和娜聊了一会儿后,她问我,那些国外名校若是换一种招生思路,比如可以招家境不怎么好,但分数却很高的,可以不?

我对她说,一个普通人的逆袭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假如名校只招收家境不好且分数高的,就只能等待他们逆袭了,十年,二十年有可能他们当中有那么几个人逆袭了。

而与此同时,那些家境好,分数中等的人被稍微低于名校地位的其他学校以素质的名义招收了,这些人会怎样?

二十年后,他们依然有机会继承老爸的公司,成了董事长了。

这样的思路可能刚开始看起来仿佛没什么,可二十年后你就会发现那些董事长们大部分都来自于江湖地位稍微低的那个学校,只有极个别的来自那所名校,靠逆袭。

这样的结果,你让名校怎么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

等于说自己把优势让给了其他学校,自己把自己给玩挂了。

从这些你可以看出,国外名校招生倾向于这两种资源,本质上还是因为教育里面选拔的占比高于教育本身。

他的本质是发现那些有可能成功的人,而不是把原本成功不了的人培养成能成功的。

把有钱的人招进去,反正若干年后注定子承父业还是有钱人。

把聪明人招进去,一成也许逆袭成了商界领军人物,剩下的九成再不济每年拿个几十万的高薪也是可能的。

这是人家的模式。

和娜结束通话后,我就在想,富二代群体本来就是成功率极高的群体,有没有念国外名校也一样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成功基础,所以,那些国外名校赶着以各种素质教育为理由来招收他们,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学校名气。

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成功人士出自于他们的学校,让更多的成功人士成为彼此的校友,这,才是人家维系名校声誉保持自己不从一线名校掉队的策略。

这个事实听了让人有些倍感沮丧,但,这就是事实真相。

一所学校想要把学生培养成功,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教育大部分时候是选拔机制,而不是培养机制。

既然是选拔机制,那不公平是一定的。

你分个三六九等,分到最后,一定是体现出了差异化,如果都一视同仁,那分三六九等还有什么用?

如今,就业竞争的压力正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逼近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和娜家儿子要出国留学,进名校一样,普通家庭孩子也视考研为目标,就像俞敏洪曾经的励志名句,成了,像树一样,不成,像草一样。

可假如我们放大这个模型,大家都成了树,那跟没成为树之前的草也没什么分别,大家依然需要经历选拔。

但是,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俞敏洪是一个奋斗成树的经典榜样,他高考考三年,没有学费求着全村凑了学费上大学的经历,也激励了众多奋斗求学的学生,当那些像俞敏洪般励志奋斗,终于成功的人,他还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经历他经历的那一切吗?

答案肯定是不会了,如果会,那他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只是人生而为人,有些事没得选择,接受必须接受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奋力往前走就是。

除此之外,再无良方。

(完)

……………………

特别说明:

文章非纪实文学,谁也不一定是谁,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