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块钱想招农民工?别做梦了,还是去招个大学生吧。”这是前几年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流传的一个笑话。看似一个简单的笑话,却道出了很多人的无奈,同时说出了当前社会的一种现象:在人才招聘会现场,手握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主流,反而是学历较低的高中生和中专生逐年减少,农民工更是有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
这种现象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正在逐年增加。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个社会问题:是企业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用工荒,尤其是制造行业的问题更为严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学生和用工单位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近几年稍有平息的迹象。然而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再度将这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学生吐槽爆红并引发讨论
最近,武汉某学院纺织专业的一名大学生,自己拍了一段上课的视频引爆了网络。从视频上看,这名帅气的小伙子,坐在一台纺织机前面,工作台上的一应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而他正在严肃认真、熟练麻利地织布。视频的旁白文字写道:已经开学一个月了,仍然在学习织布。
这位学生的本意可能是想吐槽,觉得开学这么久了连课本都没有摸过,只是学习这些基本操作。但这段发到网络之后,引发的评论却千奇百怪。最开始的时候,一些人都大发感慨:现在大学生真不得了,上课的时候还能这么光明正大地玩手机;也有人起哄说:一看就是位纺织高手;还有的说:这算什么呀?隔壁农科班的学生都在田里种地呢;甚至有人打趣道:这是不是上了“野鸡大学”啊。
当然也有很多可能已经参加工作的网友,看了这段视频之后给出了非常理性地评论。他们认为大学生从实践出发没有什么不妥,而且还有人现身说法,讲述了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打工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在实践中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在毕业之后,找工作会更容易一些。
教育改革与企业改革同时进行
随着视频阅读量越来越高,引发的争论也越来越大,其中大多都还是涉及了实习与就业的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到企业去实习,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改革行为。
这么做的目的,正如上面几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就是让学生提前介入工作岗位,对基本的操作和工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方便毕业以后定位工作目标。学校的教育改革是顺应了国家近几年的号召,包括企业改革也是如此,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地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和用工方面出现的严峻问题。
曾几何时,企业也非常渴望从学校里面引进高素质人才。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现招来的高素质人才不适应工作岗位,也就是常说的“高才低能”型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的基础生产工艺及流程不了解、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等因素造成的。
而那些被企业看中的“高才高能”型人才,又因为工作环境、升迁愿景、薪资福利等种种原因留不住。针对这样的现象,企业最早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全方位改革。而相对企业改革及社会现状,学校也在教育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向高才高能型人才发展。
在上世纪8、90年代,大学生还是我国的稀有高素质人才,其影响力不亚于当红明星,无论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不仅能引来羡慕的目光,还能赢得无数个大拇哥。至于工作问题更不用操心,用“人在家里坐,工作自上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的大学生甚至是刚进校门就已经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结语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一张高等教育文凭已经不能给所有的大学生都带来普照的光环了,只有那些高才高能型人才,才是摆脱大部分人面临的就业压力,寻找一份心仪的工作。所以,学校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大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己要根据所学专业,对未来做一个可行的规划。
今日热议:开学一个月,书不见一本,布倒是织了几匹,网友:读的野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