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学校共完成了13个工种,25个班次的海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和工业汉语培训,1万余人日培训量。”11月20日,在“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安江英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校在“走出去”办学上的成果。
安江英介绍,2019年8月,学校在赞比亚成立第一所海外学历教育职业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7门专业教材已经在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使用,由该校制定的37项课程标准已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
2021年9月3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设立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落户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该校完成了100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骨干来华进行“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招收了“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高职必须伴随‘走出去’的企业才能‘走出去’。”安江英介绍,这是高职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也是必然途径。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也需要我国高职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论坛上,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谢承杰介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在亚非拉等国家投资建设了大批矿业项目,产品涉及40余个有色金属品种,境外出资企业本土员工近50万人。“但是,由于合作国整体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缺乏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因此,有色金属行业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进行了若干有益的探索。”
谢承杰介绍,自2015年起,有色金属行业依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驻赞比亚企业,组织国内10所高职院校在赞比亚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本土人才的新模式。2021年,为了更好地赋能海外企业,服务合作国就业,该中心还与山东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合作,组织了近50所国内高职院校与大型中央企业和特大型地方企业合作,启动了在刚果(金)、几内亚、印尼、蒙古、老挝、塔吉克斯坦等11个国家,建设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
“这不仅解决了企业‘走出去’的人才保障问题,还创新了我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新模式。”谢承杰说,这契合了“一带一路”国家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提高了当地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增进了中外双方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践,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各国年轻人看好中国机遇,既想学习中文,又想掌握职业技能,由此催生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迫切需求。”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在基地落成典礼上说。
“作为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江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