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大火的历史剧《觉醒年代》里向观众们呈现出了一个新文化运动主要旗手之一、著名哲学家杜威的徒弟、知识渊博气质非凡的胡适之形象。
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评价他:“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而知名学者季羡林也曾公开称赞过他:“胡适之待人十分和蔼,无论是见什么人都没有架子,常常笑容满面,和他相处就是如沐春风”。
不仅如此,他还是民国时期第一个提出写白话文和白话诗的人,他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彻底革新了中国诗歌的面貌,而他也被誉为中国十大诗人之一。
与此同时,他在哲学方面也造诣颇深。拥有36个博士学位的他勇于打破传统哲学的桎梏,他出版的《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著名的北大校长,也是拥有无数闪亮头衔的大学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段“黑历史”,那时候他十分堕落,抽烟、喝酒、逛窑子样样都来。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个纨绔子弟迷途知返成为一代大师?
沉沦的时光
胡适1891年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从小他的家庭条件就十分优渥,四岁时,便跟随著名的先生介如四叔、禹臣先生读私塾。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因病去世了,但是这完全不影响他的成才,因为他有一个坚毅、聪慧的母亲,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很清楚怎么去管教孩子——省吃俭用送胡适接受最好的教育,对他的功课严格要求。
也是在母亲的教育下胡适之成长为了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君子。
十岁便离开母亲独自求学的他很早就能够独立生活,但也是在这段寂寥的时光里,他看到底层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和他们的麻木以及当政者的腐败无能,这让这个胸怀天下,想让中国振兴的少年深感无力和痛苦。
但是彼时的他仍旧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抱有一线希望,他在学校内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希望更多的民众能醒悟,希望当政者能做出改变。
踌躇满志的他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凉水,因为他屡次参加游行运动,学校直接将他退学,颓靡的大环境、茫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苦闷不已。
他悲观地感到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现实中的渺小,因此他决定活在当下,不断用烟酒来麻痹自己。
据他在日记中回忆,那段时间里,他一个月内有一半的时间是喝醉的,另一半的时间不是在打牌就是在逛窑子,可以称得上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很快他内心深处的空虚和无尽的痛苦如万只蝼蚁般侵蚀着他的心,看着镜子中日益消瘦、毫无生气的自己,他痛定思痛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天赐良机
由于自身文化底子深厚,再加上英文水平高,在1906年的时候,胡适之成功考上了中国公学,并且兼职英语教员,业余时间还为各大报纸写稿,就这样之前因为花天酒地负下的债务也有了着落。
他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是既然活过一遭,至少要能问心无愧,只有正视痛苦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痛苦。
本以为自己毕业后会继续当着教员,尽可能地唤醒一些学生们,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却悄然而至。
1910年的时候,学校和他说争取到了一些赴美留学的名额,只要通过了考试就能公费出国深造。听到这个消息的胡适之激动不已,在全心全意地准备后,顺利地考上了康奈尔大学,修读农科。
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他并没有停止对文学和哲学的学习,凭借对文学高度的敏锐力和独一无二的见解,在农科修读一年后他便转到了文学院。
在文学院期间他还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亲和力担任康乃尔大学世界学生会会长,他的才能也终于被看见。
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海无涯,胡适重来都不满足于现状,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考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因为他对杜威先生的实证主义十分感兴趣。
就这样他成功考上,并且成为了杜威先生的得意门生。随后,他又取得了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学校授予的36个荣誉博士学位。
学而优则仕
留学期间的胡适之并没有停止对国内形势的关注,他看到陈独秀先生创办了《新青年》,便向其投稿《文学改良刍议》,受到陈独秀的欣赏,力邀还在读博的他回北大任教,他欣然接受,也是在这个期间他发起了“白话文运动”,反响热烈。
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在各个学术期刊和报纸杂志上发声,名声也越来越大,他独特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
因此于1928年担任中国公学学校的校长,1931年被北大聘为文学院院长。他在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也为他争取到了从政的机会,于1938年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美国大使。
从政期间,他也一直在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在中国和美国都做过无数的演讲。并于1945年被推选为北大校长,他说:“善未易明,理未易察”,而这也是他践行一生的标准。
小结:
但是这样一位智慧的学者也受到过负面的评价。鲁迅先生讽刺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批判他出卖灵魂。对于这些评价,他从未在意,都是奉行他一贯的态度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胡适之那从容淡定的人生哲学,他从年少沉沦到幡然醒悟再到功名成就,人生不可谓不跌宕,他的自律和平和的心态也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身为后辈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