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是老师威严的一种象征。
在教育惩戒权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时候,相信不少读者朋友上学的时候都挨过老师的打。因为小时候太调皮,学生往往会把老师气得不行。如果很过分,老师则会“稍加惩戒”,比如用戒尺或者一根木条打手心,或者罚站等等。
但是大家似乎并没有人会记恨过曾经对自己“下手”的老师,反而会去感激他们的教育恩情。这也给不少人植入了一种观念——老师打骂,实则是为了学生好。
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有家长认为,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舍得打,凭什么要让老师打?万一打坏了呢?万一孩子心理留下创伤了呢?不行!绝对不同意老师打学生。
这样的事情曾经闹出来不少老师和家长的纠纷,并且让很多人对老师的这种行为产生质疑和争议。面对动辄就要被家长投诉到教育局的情况,教师工作者也开始在谨慎行事——总不能拿自己的工作开玩笑。所以后来,老师们也不“敢”对学生动手,就连批评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的学生还怎么被约束?这个问题难倒了不少老师。所幸,教育部后来又强调,要把惩戒权交还给一线教师,让他们适度惩罚犯错的学生。
但是,关于这个“度”很难把握。如果太轻,惩戒的目的达不到,学生依旧认识不到错误,更不用说去改正。而且老师还会落下一个不管学生不负责的骂名。如果太重,学生或者家长追究起来,老师就要面临停职调查。弄不好自己的工作就没了。
笔者不是教师,读者朋友们也很多都不是。将心比心,咱们只能感受到孩子受的委屈,却体会不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苦心。
结合最近发生在辽宁某中学的事情,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老师惩戒学生这个过程,孰是孰非。
在某高中的课堂上,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发现有学生正在玩手机。老师很气愤,要当场处理这位学生。而学生则承认错误,建议老师课下再“处理自己”。老师很生气,直接对着学生的脸扇了两巴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依旧在承认错误,并且给老师说,你先上课,课下再解决这个问题。
越是这样,老师越生气。嘴里说着,我身体不好,不要惹我生气。
学生被打的事情被其他学生拍了下来并上传到了网络上,不少网友看了之后颇有微词,认为这个老师太过分了。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停职调查。
那么在这件事情里,到底谁是谁非?笔者的观点是,学生有错但并不严重;老师看似没错,但却让人鄙视。
身为教师,看到一个上高中还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当然会感到着急,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学生的本分是学习,他却上课玩手机,这是学生的不对。
但是这种错误本来说一说就可以解决,或者先把学生手机收上去,课后交给学生家长。对学生负责,无愧于心。
但是,一巴掌下去却丢了师德和前途。一共打了两巴掌,每一巴掌都“师出无名”。不管怎么说,也不能掌掴学生,这不仅仅是体罚,更是一种人格侮辱。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学生也应该被尊重。
就连教育部所说的惩戒权,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掌掴学生,而是禁止辱骂和殴打学生。因为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不是要让学生受皮肉之苦,或者人格侮辱。所以说,这两巴掌打得没有理由。
从其本质上来看,笔者更加倾向认为,这位老师是在耍小性子、泄私愤。面对承认错误的学生,她并没有及时去引导。而是火冒三丈扇耳光,这让人怎么想?是学生不给自己面子吗?
而且学生还说着,您先上课,课后再处理这件事情。面对保持理智的学生,老师却非常暴躁,这不应该。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并没有听她的话——出去!她一个老师当着全班的学生可谓是“颜面扫地”,两巴掌替自己树立威严。
学生的淡定和理智,老师的暴躁和不耐烦。两种差别真的大,以至于让不少网友都一致站在了学生的这边,而却没有多少人替老师说话。原因就在于,她惹了众怒,而且不占理。
这样的惩戒就是不合理的,应该被禁止。伤害学生的身体,也伤害学生的自尊。或许会有人说,如果这样以后哪位老师还敢去管教学生?
那么我想问,难道管教学生的方式只能是打骂和人格侮辱吗?打骂学生的老师和打骂妻子的男人一样让人鄙视,因为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试想,一个打骂学生的老师,他的同事怎么看他?想必大家也都不会认同他的教育方式。反而自己失了师德,甚至会丢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