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进入高中才发现, 原来补习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反而可能有副作用

“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在笔者读书时,就已经是一句“至理名言”了。学生看起来好像很轻松,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可是事实上凡是有进取心的同学从来没有放松一说。

即便如今考大学已经不是难事,但想要在同龄人中显现出更多优势,就要保证足够好的成绩。考试是一种最直接、最公平的选拔途径,同时也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了能够脱颖而出,每一分都显得十分重要,不过在“内卷”已经很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在进步。校外补习成了越发普遍的现象。

随着双减新规的落实,学科培训已经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了,本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过还是会有不少家长反而更视补习为珍宝,让学生晚上放学后继续去辅导班。这样做到底效果如何呢?我们听听一位家长的感悟。

老教师直言:补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可能只是心理安慰

小林同学的母亲刘女士,是一个非常“好强”,无论对自己还是儿子都有严格要求的人。从他小时候开始,刘女士就很重视辅导,早早让其学习知识。

而到了小林中考前复习的这一年,刘女士更是辞掉了工作,专门进行陪读。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她还是非常期待儿子能成为班里的佼佼者。

不过不知道是儿子天生学习资质就一般,还是后天不愿意努力,总之很多人看到母子两人的状态,总感觉好像刘女士才是学习中的主导。

她给小林报了很多校外辅导课程,几乎全科都有参与补习。好在中考时小林以压线的成绩,进入了普高,避免分到职高,才让刘女士暂时松了一口气。

可实际上她对学生的期待可不只是这样的标准。回想儿子以往的排名,家长发现其实花费这么多精力和金钱补课,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位身为退休老教师的亲戚,在聊天中道破了缘由,如果学生本身在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有很大问题,补课是难以从根本解决的,家长之所以“放不下”辅导班,只是想要心理安慰罢了。

进入高中才知道,补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可能有“副作用”

老教师的话引人深思,实际上这也说出多少家长的心态。对于一部分学生,即使参加补习他们也难以集中精力,对于提高成绩帮助不大。有时家长也深知这个情况,但还是会继续投入。

其实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对教育焦虑的无助感。因为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多给学生报补习班,最后如果他们没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可以安慰自己“尽力了”。

小林进入高中以后,刘女士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原来课外补习未必能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还可能有“副作用”,不仅家长逃避本质上的问题,还让学生变“麻木”。

当补习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尤其是多门科目都选择课外辅导的同学,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对学校课堂的教学逐渐轻视,反正放学后还要上课,随时可以咨询老师。

而这样属于本末倒置,在校听课效果不好,课后将会耗费更多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学生就会进入一种越跟不上越需要补习,越补习反而学习效率更低的循环。

其次,校外辅导班老师虽然也有“高手”,但整体来看可能水平差别很大,如果遇到授课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大好的老师,可能反而对形成良好学习方法不利。

同样一道题有时确实存在不同的思路,不过一般情况下,学校教师经过正规和系统的培训,在资历和正规程度上普遍超过校外老师。

对于成绩不佳的同学,本身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对有限,当两种老师用不同方法讲解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困惑。当然,如果校内老师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的水平都高,家长需要了解情况做决定。

过度参与课外补习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学生们辗转于学校和辅导班,平时的压力可能非常大。尤其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内容本来就突然增多,需要背记的知识很多。

学校老师留的习题作业加起来已经不少,如果放学后还没完成作业,就忙着去补课;晚上回到家里,意味着睡觉时间可能更少。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学生精力更涣散,成绩不升反降。

今日话题:你认为课外补习的意义有多少呢?(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