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高中校长要求三年课程一年学完, 做法太荒唐, 会拖垮大多数学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里说得明白,饭这个钢,一天三顿,哪一顿都缺不得,而且三顿饭要一顿一顿吃, 不能早饭就吃完一天三餐的,更不能一年就吃完三年的。

一个人的知识学习也是这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搞突击。

我们当下的高中,是学制三年,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这种学制年限和学习内容是经过多少学者、专家论证了的,是经过多少年实践检验了的,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习规律的。

可是,我们个别教育者,却自以为是,硬是违背规定、违背规律,打着创新提质的旗号,试图三年课程一年学完。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淄博桓台一中新任校长高某要求教师在高一完成所有科目的教学,高二、高三全部用来复习。同时,对于班级成绩靠前的学生,“劝其学习艺术,冲击清华美术学院”。(11月26日 澎湃新闻)

这种做法,显然是违反国家课程计划,违反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习规律,是荒唐的。对于校长高某的这种“快进式学习”之举,平湖一柱有理由怀疑这个校长是否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甚至是否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

我们知道,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唯有通过复习,才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让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应用起来才加得心应手。

但我们不能忘了,就学习而言,新知学习才是学习主体,复习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是对新知学习的“补充”。而且,新知学习和复习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独立体”,二是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日常学习习,每节课都有学习和复习,每一单元也都有学习和复习,复习本就渗透于平日的学习之中,是边学习边复习。

高中三年,分六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分期中和期末两个学段。这中间,都会有考试,教师都会安排适当的时间来复习。三年内容学完,面对高考,学校教师更会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全面复习。这都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但是,当下,有不少地方,虽然不像桓台一中校长高某那样,要求三年课程一年学完、留下两年来复习,却多是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留下一年来复习。这实际上是让学生的学习按下“快进键”,加快了学习速度。

这种做法科学否?成功否?现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结果:高中学生都是通过中考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我们可以查一下各地高中历年学生的入学分数线,好的高中都在优秀以上(百分制80分),一般的高中也都在良好以上(百分制70分),但是等到三年高中课程学完,高考时,却有一半学生不及格。以山东为例,2021年高考本科分数线是444分,换算成百分制(444/750*100)仅为59.2分。本科录取率为42%,这也就意味着,原来升入高中时全部能考及格的学生,现在有一半沦为了不及格。

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平湖一柱认为,这其中不按照国家规定教学计划进行、自以为是地“快进学习”是第一大原因。

现实中,应该承认,有一部分学生,智力的确超群,他们不但能“过目不忘”,还能“过目即会”。面对这样的学生,你如果老牛拉破车,慢腾腾地一点一点、按部就班学习,这些学生就会吃不饱。面对这些学生,用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学完新课,然后加餐,都是完全可以的。

但这样的学生多不多,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学生往多处说也不过三分之一。而更多的学生是智力"平平"者,他们需要按部就班学习才行。

但可悲的是,在当下,我们不少高中却把全部学生,都看作“天才”,都用“快进”方式去教育,其结果,就像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将人绑在战马后,让战马拉着人跑,刚开始的时候,人还能紧跑,但随后便被拉倒,最后被战马拖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所以,每年高考,都不乏优秀的学生,总分遥遥领先,进入清北,但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学生,却连及格都考不到……

新高考评价体系是“一核四层四翼”:“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由此而出的高考题目的难度比是7:2:1,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察为7,综合应用能力考察为2,创新素养考察为1。

平湖一柱认为,既然高中生都是通过中考选拔出来的优秀生,通过高中三年学习,完全有能力可以掌握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知识,90%以上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达到60分以上合格水平的,60%以上的学生达到80分以上优秀也是完全应该的。

如此,我们的高中教育才算是合格的,平湖一柱认为,这个标准应该不算高。

但是,反观当下,我们的高考分数如此低,本科分数线都达不到及格,而专科(高职)线仅有150分,换算成百分制后仅是25分,可怜啊!高中三年,这些学生难道都不曾学习吗?

非也,不是这些学生不学习,而是他们跟不上学校教学的步伐——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甚至一年学完,这种“疾步快进式”学习,将大多数普通学生给拖垮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