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的知识能否转化为能力,迎接知行合一的实践挑战?不同专业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跳出本专业框架,在交叉包容、开放创新的理念下共同参与塑造真正具备源动力的科教融合育人生态?
面对这些痛点问题,“AI+X”即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各专业建设的模式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AI+X”模式,从教学端入手为高校传统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推教学、学习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并不断由量变走向质变。“AI+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也是阳光学院推行特色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现实需要。
AI+教育:新模式带来全新教育前景
2021年11月,由百度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25期高校教师AI培训班暨全国人工智能系列高级研修班正式开课,来自全国74所高校的百余位一线骨干教师参加了人工智能知识与实践课程培训。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与信息分社社长魏江江、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高小鹏、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刘倩等嘉宾出席了开班仪式。
高小鹏在开班仪式上表示,面向新工科教育,国内人工智能师资培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帮助教师回到学校就能开设课程。
截至目前,百度已培训了超过700所高校的3000多位讲授AI课程的一线教师,帮助这些教师优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和学生实践应用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一线教师在百度参加深度学习师资培训
“AI+X”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专业的学科领域,通过AI帮助各学科攻克其专业难点。AI建模、AI模拟实验、AI计算机算法等新兴的实验方法将会逐步走进学生的课堂,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现新的教育未来。
AI+实践:从“人人都能学AI”到“人人都会用AI”
目前,一线教师是帮助AI人才从科研知识触达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为此,百度积极与国内百所高校开展深度教学研融合,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等项目深刻融入高校生态,从源头渗透高校的人才培养。河南理工大学的芦碧波老师,就是从师资培训研修班中走出来的代表。
回想起第一次参与研修班课程的经历,芦碧波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他表示:“因为大环境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再加上华为被封锁事件,让我切身感受到自有技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培训中吸收到的最前沿的实践信息,结合飞桨平台的深度学习、核心训练和开发模型,让学生不仅学得快上手也快,这都直接体现在我们的研发成果上了。”
芦碧波说:“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对人工智能领域有所了解,可以赶上时代的脚步。但是,把人工智能当作一门课程并进行系统的学习,就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完成。同时,不同的专业对于人工智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让课程符合各个专业的要求,真正实现‘AI+X’模式,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芦碧波认为,人工智能热潮已经到来,很多专业和行业都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面临很多困难,解决很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进入高校,是否需要开课?开设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开课之后有没有师资给学生们上课?课程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高校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这次面向的是所有学科的学生,因此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
带着这些问题和“人人都能学AI”的教育目标,芦碧波和同事们开始了探索,也正是在研修班上,他最终找到了答案——校企合作。他们在学校里复制研修班的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学时和侧重点,将有一定人工智能知识基础的老师们聚在一起进行培训,从而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渐进的、阶段性的,当实现‘人人都能学AI’,我们就要向‘人人都会用AI’这个目标进发。”芦碧波说。
而针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百度主要在两方面加大投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提高。第一,与一线教师共建课程,基于百度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打造“飞桨课堂”等更简单、更丰富、更前沿的教材;第二,不断完善飞桨平台,帮助学生更简单地将创意落地,并通过百度之星编程大赛、“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等赛事,给予学生充足的奖学金支持和提升实践机会。
芦碧波老师在发言中
AI+融合:学科专业与AI呈现多元结果
如今芦碧波开设的课程培训人数已经过百,河南理工大学也在他的推动下成了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他带给了学校很多新变化。
“从2018年接触‘AI+X’教学模式至今,有很多瞬间都让我感动。我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同学们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AI+X’教学模式带给师生的改变。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理应由‘一言堂’向多元化转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考卷和分数上。看到学生们在竞赛中的人工智能作品,看到他们展示作品时收放自如的自信和风采,我感觉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能力提升、多元展现。”芦碧波说。
芦碧波表示,作为教师,在开设“AI+X”模式的人工智能课程时,对于孩子们的期待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当学生在学校时,AI其实代表着数据和技能,教师通过AI做一些数据收集的工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AI的技能,同时将数据用于本专业的学习,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机会;第二层面则是当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将专业延伸为一个行业,当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意识和技术解决行业内的问题,改变的机会就会掌握在他们手上。
在过去两年,芦碧波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人工智能类竞赛,并多次获奖。其中,来自孟加拉的留学生尼希德,从零开始学AI,在今年举办的中国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上,他立足孟加拉本土农业现状,用飞桨开发了“通过鸡粪识别鉴别鸡健康状况”项目,斩获二等奖。
在芦碧波看来,能不能获奖是其次,关键得动起手来。“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更重视学生能否用AI的视角看问题,能否运用AI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视野的培养远比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芦碧波回到学校后大力推动飞桨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登上更高一级阶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对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百度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大型企业,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多领域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对高校人工智能平台的支持,也包括各类人工智能竞赛的举办、人工智能专项奖学金的资金支持等等,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方面努力,影响了众多的高校师生。
目前,百度已与全国100多所高校进行深度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与高校共建课程近500个。百度计划在未来5年为社会培养500万AI人才,致力于为多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专业人才。而芦碧波的学生,孟加拉留学生尼希德,作为一位“从零到一”的开发人才,也受邀参加12月29日由百度举办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人才论坛,与其他高校开发者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探索AI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