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体育创新实践: 用“军魂”点燃体育课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茧子

“我们昌平学校的升旗仪仗队都是自己的体育老师组成的,军人老师退伍不‘褪色’,当他们穿着没有肩章的军装升旗护旗的时候,整个操场鸦雀无声。”

退伍不“褪色” 退役军人教师,也在践行着体育育人的使命。

立校百余年的清华附小,传承自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在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概念中提出“健康、阳光、乐学”的学生样态,将健康放在育人目标的首位。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体育教学又有了创新,随着军人精神引入体育课堂,意想不到的体育教学成效随之而来。

由清华附小与昌平区人民政府、昌平区教委合办的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一方面践行教育学家马约翰的体育精神,每天安排两次大课间体育锻炼,每周保证5节体育课,开设体育社团,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将清华附小“1+X课程”核心理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校长刘建伟主动出击、开拓周围资源,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天通苑游泳馆、武术馆等体育资源调动起来,纳入体育教学体系,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与其他分校不一样的体育实践课堂。当无意中发现退役的大学生军人当体育老师,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气神儿的时候,她眼睛又亮了。

说起军人体育老师,刘建伟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昌平学校开学升旗仪仗队都是自己的体育老师组成的,军人老师退伍不‘褪色’,当他们穿着没有肩章的军装升旗护旗的时候,整个操场鸦雀无声。”

而在体育教学中,退役军人带来的军人精神,哪怕只是一点军队小知识,都给学生们带来全新的、震撼的感受。当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刘建伟心里一动,她开始留意、捕捉这样的“退役军人”教师,这也成了她践行体育育人的一份使命。

在她的努力下,在属地教委的支持下,几年下来,目前昌平学校的17位体育老师中,已经有了6名大学生退役军人。

升旗仪式上播下的红色种子

王华龙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他是国家一级跆拳道运动员,也曾经是一名军人。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全校升旗仪式中闪亮登场之后,他经常收获小学生们格外关注的眼神,也有人直接问,“咦,你不是升旗仪仗队的解放军叔叔吗?居然是我们的体育老师?这也太帅了!”

“从升旗仪式开始,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这是王华龙内心的想法,军人的形象近距离地给孩子们带去心灵的震动,飒爽英姿的示范效应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直接。

朝气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的“小号国旗班”。

曾服役于湖南长沙武警部队的武警战士房浩,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的体育老师。从建校开始,房浩就与第一批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起成长。他比照“天安门国旗班”仪仗队,带出了一个“小号”国旗班,每天负责学校的升旗降旗。二十来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仪仗队训练,现在已经到三年级,个个精气神儿十足,身姿挺拔。房浩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刚组队的时候还都是一年级的小嘎巴豆儿,旗杆都还握不稳呢,我带着他们开始训练,从步态均匀能够走齐开始。现在,只要队伍一拉出来,立即成为校区里最夺人眼球的一道光。”仪仗队的整齐有力带来的神圣感,总能瞬间让周围肃穆起来。

房浩对这个国旗班仪仗队非常满意,他认为,源自军人的身板儿、气质,不光是参与仪仗队的孩子们自己受益,更多的是这些孩子的示范效应,不管他们站在哪里,自然会带来一种气场,让周围的人不自觉也挺直了腰板。这种气质带来的气场和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们心理的影响是健康向上、正向积极的。

课堂上模拟的战场游戏

在体育课堂上,王华龙想方设法把军事概念进行代入,一方面提高小学生们努力掌握体育技能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赋予体育以实用意义的内涵。

在沙包投掷训练中,王华龙模拟战场,把沙包称作“手榴弹”。做出正确的示范之后,让孩子们面对假想中的“敌方”,扔出要求的距离,如果有偏离方向的,他会开玩笑地教训学生:“你这样就炸到自己的战友了!”

除了技能训练,王华龙还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理念,比如提到“战友”,他会跟学生们讲,“战友,就是能够把后背交给他的人”,以此培养学生内心的真诚、正直,传达社交理念的正能量。

房浩有一次把沙包直接扔出了操场,引起现场一片惊讶的赞叹,这种对于力量天然的崇拜,能够转化为对体育技能的教导,以及对孩子们体育兴趣的引导和激发。

按照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理论,附小“1+X课程”的成志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低学段的“启程课程”尊重其“天资与性情”,重点在于发现与激发兴趣。中学段“知行课程”,重点在砥砺其意志与行动,获得乐趣。这种模拟战场游戏的体育教学,对中低段的学生有着源自内心的吸引力。

整洁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学生们的“标准内务”。摄影/宁颖

从部队带来的内务要求

徐飞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退伍大学生士兵,曾在辽宁武警部队服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给一名学生示范了一下部队里如何叠抹布,当他把一块抹布叠成了“豆腐块儿”时,周围响起了一堆惊讶兴奋的“哇!”趁着这个机会,他给这个班级提出了一系列的内务标准和要求,此后,这个班级的抹布永远叠得整整齐齐,并且放在他要求的固定的地方。

关于“内务”,刚加入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苏浩也有同样的感触。苏浩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同样也是退伍大学生士兵。他说自己作为体育老师,天然带着部队的“严格感”。他带二年级的足球课,原本都是在放学前夕,学生们大包小包东西一大堆,乱糟糟。他就要求孩子们把书包、水杯和脱下来的衣服都摆放整齐,固定位置。这样要求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孩子们就变得非常自觉,整洁变成了习惯,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容易拿混东西的问题。

苏浩认为,严格的“内务”要求不仅仅是形式,这种外在的整洁有助于树立内心的秩序感、集体荣誉的融入感,对性格上的“正直”“阳光”“刚毅”的养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与其中 校长刘建伟为足球联赛“开球”。

用军人的力量促进心理健康

讲起孩子们的故事,老师们都是滔滔不绝。让房浩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孩子,拍照永远躲在角落的那种。清华附小有着全员学生参与“马约翰杯”足球联赛的优良传统,那个孩子却始终躲在足球场边上。房浩就想办法鼓励孩子上球场,他拉着孩子的手,希望能够把力量传递给他。最终,孩子踏上了球场。那一瞬间,他感觉孩子的精神头儿马上跟平时不一样了。房浩认为,孩子有没有踢到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鼓起了勇气,站在球场上的那一刻,他已经成功了。

退役军人老师给小学生们带来心理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胆小的孩子加持以力量,对调皮活泼的孩子,则是更容易成为朋友。特别是那种比较皮、难管的男孩子,当他们发现与老师们能够交流“枪炮”“战场”这种比较“酷”的军事信息,老师还投过真正的手榴弹、摸过真枪真炮,那种仰慕的眼神挡都挡不住。共同话题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带来了精神上的互动。

军人精神带入体育课堂的示范效应,是阳光的、阳刚的、充满朝气和力量的。苏浩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源自军人的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克服自身的恐惧,增加对抗困难的勇气。不怕苦,要坚持,严格要求自己。”

活力四射 学生们的体育生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良好积极的发展。摄影/宁颖

心理健康,不仅是当下社会与家庭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期许,也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体育组组长王志鹏非常注重的一个课题。为研究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他联合首都体育学院的脑科学实验室,利用先进的近红外脑成像仪器,从物理层面研究大脑前额叶的变化,用数据分析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我进行的这个课题研究准备跟踪学校社团一百多个孩子,在他们社团通过兴趣爱好自然分组下,得到科学的可研究数据。”

1926年,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据此理论,“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源自这样的理论,刘建伟校长认为,体育教学应该得到最优先的重视,希望通过这种“迁移价值”,培养孩子们从体育技能的掌握到全面素质的提升,重重地打下“清华烙印”。

根据哈佛医学院约翰·瑞迪教授《运动改造大脑》一书,“运动,除了能增进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肌肉骨骼的发育,有利于锻炼健康的体魄以外,还能刺激大脑细胞彼此间的连接,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也有专家专门把体育运动与军人意志联系在一起,认为体育运动与军人“顽强拼搏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天然的联系。

“有目标,就有抵达彼岸的那一天。”这是清华附小的核心理念,更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军人精神照进体育课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体育教学成果,在“无体育不清华”的基础氛围中,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们。清华附小“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也有了全新的气质支撑。刘建伟校长认为,自己做出的这一努力并没有白费。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2月下旬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