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疯狂! 考研前夕服用“聪明药”, 成瘾成性, 它究竟有多“毒”?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可以买到“聪明药”,并声称该药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风靡”整个美国校园,你会相信吗?真实情况是,有人因贩卖、私运聪明药被抓;有人因大量服用聪明药导致身体健康堪忧。

2021年4月份贵州遵义警方发现有人通过快递渠道寄送一种疑似来自境外的不明药物片剂,随即对其进行了拦截,从药物中检测到了哌醋甲酯,哌醋甲酯是一种国家管制成分,其危险性不输冰毒。警方顺藤摸瓜一举抓获了药物发货方,发货方供述购买者多是学生家长或考研生,每逢考试前夕都会接到大量求购信息,因为利润丰厚,所以才铤而走险。这种含有了哌醋甲酯的药物被形象地称为“聪明药”。

事实上,聪明药被国内一部分人追捧并非最近的事情,而是已经“低调潜行”了多年。2019年4月上海警方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抓获了贩毒嫌疑人杨某,在他的藏匿之处搜出了200多粒聪明药。据杨某描述他在“聪明药”圈子混迹多年,下游的买家及中间商至少有几百个,业务几乎没有停过。

那么问题来了,聪明药究竟是什么,真能让人变聪明吗?

聪明药是一种神经兴奋类的药物,并不是特指某一个药物,其中以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得拉最为有名。这种药物原本是用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处方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简单地讲就是患者行为处事无法做到“精力集中”。由于这几种药物是处方药,所以在没有医生处方及医嘱的情况下是很难获得的。在美国这几种药物属于二级管制药物,在我国属于一级管制药物。

90年代美国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股吸食聪明药的热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获得聪明药,更有甚者一些学生逐渐做起了聪明药的“中间商”,一边从药贩子那里拿药,一边把聪明药卖给同学赚差价。

美国一份匿名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9%的学生承认在赶写论文期间服用过聪明药,66%的人在考试前夕服用过,另有27%的学生表示只要考试就会吃聪明药,因为它能带来“自信”。美国各地高校对服用聪明药这一做法是打击和排斥的,曾制定各种限制措施,却遭到学生激烈抵制,一部分学校因承受不了压力被迫取消。

最近的一次调查发生在2012年,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分析指出,推特上关于聪明药的讨论从4月份的平均每天980条增加到了12月份的3000条,越少临近重要考试,聪明药的话题越多、越激烈。

2005年缓释型哌甲酯“专注达”进入我国,而哌醋甲酯又是利他林、莫达非尼的重要成分。一些不法者趁机向国内消费者,特别是对孩子学习要求高的家长宣传利他林,并冠以“聪明药”的称号以吸引客户。

利他林、莫达非尼真有作用吗?不可否认,它们对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和精神集中度确实有帮助。服用利他林后体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大脑兴奋,进而提升注意力。莫达非尼则是一种治疗嗜睡症的药物,通过提高人的中枢兴奋性发挥作用,对三班倒工作引发的睡眠障碍或白天过度嗜睡导致的紊乱症,均有一定治理效果。

问题的核心是,这种药物固然可改善人的记忆力和精力集中度,但长期服用后却有巨大隐患。长期服用利他林会让人产生心慌、心跳加快、胃肠道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导致人时而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而狂躁不堪。莫达非尼则让人产生食欲不振、失眠、便秘、头痛。部分患者则可能因大量食用利他林、莫达非尼,甚至引发猝死。

更过分的是,聪明药还容易让人成瘾,对其欲罢不能。专家解释,海洛因吸食一次就可能上瘾,病毒食用两次就会上瘾,聪明药也不例外,一旦超过限度,只能通过加大剂量寻求更强刺激:第一次吃1粒,第二次吃1粒,第三次、第四次吃2粒,第五次就可能吃3粒,为获得“快感”只能越吃越多。

因吃聪明药而引发健康问题的不是少数。2019年考研前夕李静从同学那里了解到了聪明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吃了几次,未曾想最后却是滥用成瘾,连考研也耽误了。最后被父母强制断药,李静通过网络购买药物时又接触到毒性更强的摇头丸,结果是越陷越深,从一个原本有大好前途的考研生沦落成了瘾君子。

除了上瘾成瘾外,部分服用聪明药的患者一步步走向了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据媒体报道,2020年3颗0.75克的聪明药就能卖到160元,不够重度患者一天的用量。为获得购买聪明药的费用,做法越来越出格直至犯罪。

最后说一点,通过补充营养、药物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并没有被科学家完全否定。关键是,所使用的药物要符合国家规定,不能有副作用。否则,就只能遭到药物的反噬。

#考研前夕服用聪明药

原创:老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