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中小学的拔苗助长, 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 ”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前阵子,有个朋友和我聊起对女儿读书的担忧,我还是有点意外的。

她女儿现在初二,成绩在年级排名没有掉出过前10。升入全市排名前3的重点高中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她仍然是焦虑的:

“我们现在的初中在郊区,和主城区的教学水平还是有距离的,所以女儿即便成绩看似不错,进入重点高中大概率也是靠后的,后面想考重点大学,希望很渺茫,毕竟211/985在高校的占比只有5%。现在内卷这么厉害,孩子压力没一个小的,但残酷的现实是拼死拼活能进入一所二/三本的普通大学就很不易了,但是未来还是一片迷茫,所以有的时候真不知道到底为了啥?“

听完她说的,我想起了前阵子看过的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一度引起过现象级热议,因为这群太容易不被“看见”,又代表着绝大多数孩子未来的群体,终于被人书写了!

作者黄灯,是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的大学教授。她花了十五年时间观察了4000多名大学生的成长路径、生存现状和毕业走向,并选择了代表性的案例详实进行了分析和记录。她犀利的笔触就像一把尖刀,直接把家长关于“教育”的幻想都戳破了。

我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学生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黄灯笔下横跨了70/80/90后的三代大学生,在这些故事里你或许能寻找到一个答案,为什么过去上大学是“鲤鱼跳龙门”,而现在大学教育的性价比,却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低?

早早认清时代抛给我们的难题,帮孩子做好顺应社会变化的规划,或许才是我们抵抗迷茫和焦虑的唯一方式。

1

70后大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

黄灯是70后大学生的代表,她从湖南的小县城一路逆袭到名校的博士,也并非顺风顺水,相反的,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传奇性。

1992年,黄灯考进了湖南地方院校的文秘专业,虽说是大专生,但换算一下录取比例和分数,也相当于现在的二本了。

那个年代上大学,即便是专科生,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的。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国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职。

黄灯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的一家纺织厂,干过文秘、会计、组织干事,甚至也当过一线工人。但四年后国企改革,她成了下岗女工。

不过失业后黄灯并没有气馁,她复习了几个月后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2002年又去中山大学研读中文系博士。“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个月的备考时间内,通过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依赖读书再一次改变个人境遇,背后的根本原因,正来源于我大学时代,利用大量的闲暇时间打下的良好专业功底,也和当时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始终怀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坚持个人兴趣密不可分。”黄灯一直很怀念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课堂,没有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的环绕,老师只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撑起一堂课。过去的课堂纯粹是师生间以传达知识为载体的情感交汇场所。黄灯曾经偷偷将一条纸做的假蛇,放在英语老师的讲台上,以至老师吓得大惊失色,不过事后也没有惩罚黄灯,也没有让她的考试不及格,一切就像没发生一样。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心态也都是闲散和放松的,不用担心找工作,也不用费尽心机的争排名和奖学金,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拥有一个共同的大学文凭,同窗的就业质量就相差无几。

2

80后大学生:夹缝中最后的光

2005年博士毕业,她不想承担太多的学术压力,就选择了一所二本院校,广东金融学院,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财经新闻系的062111班,是黄灯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的班,她完整地陪伴了他们走完了大学四年的生涯。

如果说80后的大学生和70后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的话,黄灯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批学生,异常的“顺从”。

因为经受了压力过大的考试进阶,课堂上,学生们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

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构成了鲜明对比。

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早已将他们裁剪得规规整整。”

这种“恭顺”和“隐忍”也深深的体现在了他们毕业后的发展路径上,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大多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

比如有个叫国伟的男生,上大学前就写过几十万字的武侠小说,从他的文笔中,可以感知他对文学的天赋和热情,这么多年来,他是黄灯唯一期盼能够继续深造念研究生的学生。

但这个男生到大学后,因为目睹了父母在生活中的挣扎,对写作的热情被“浇熄”了大半,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生存。

毕业后他先是找到了一份银行的工作,尽管收入不错,但天天应酬喝到吐的日子实在太消耗身体。毕业第二年,他参加了全省公务员考试,成为老家监狱的一名狱警。进入体制后,他很快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

国伟的选择,是班上很多普通家庭孩子的缩影,他们早早认清了现实的规则,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即便有些不死心的,经过四五年现实的碰壁后,也终于认清进入体制的优势,选择毕业后回炉考公务员,寻找一份安稳。

而有家境比较好的孩子,他们一般都选择了让家里安排工作,家庭的优渥,并没有带给他们搏击生活的勇气,家里是做生意的,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家里是老师的,就“子承父业”考教师编。

比如班上有个女生,家中非常有钱,父母穿着光鲜,尤其是母亲非常年轻漂亮,而这样的家庭也让女孩养成了外向大方的性格,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游刃有余。她完全不担心自己读的是什么大学、成绩如何,因为家里早已给她安排好了工作,她要做的就是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从整体而言,因为毕业赶上了房价低廉、经济环境较好的阶段,这届大学生享受到了“夹缝中最后的一点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大部分都获得了安稳的生活。但不得不承认,仅仅不到10年的时光,从同一间教室出发,同学之间的分化已然非常明显,有些实现了财富自由,有些存款还不到1万决定这种分化的因素,是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原生家庭、个人能力,而大学教育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3

90后大学生:一群点不燃的湿柴

之后,黄灯带了2015级的学生,一群90后。

这批90后身上的特质已经和80后截然不同,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普遍都失去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活力和朝气,就像一捆被打湿的柴,怎么都点不燃。

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隔膜。在做06级班主任的时候,黄灯会经常找同学谈心,讨论人生意义、念大学的价值和父母的期待,这些同学也会听从教导,改变学习态度。

但是,15级的同学,却大多是一张张看不出表情的脸,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低头刷手机,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带着疏离和边界感,师生间存在的不是“代沟”,而是“渊”,是“海”。

过去的大学生读的都是文学经典,而90后更热衷于网络小说,比如《鬼吹灯》、《盗墓笔记》、《诛仙》等。课堂上有男生提到这些小说,下面热闹得炸开了锅。

除了网络小说,90后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游戏,进入虚拟世界是他们放松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

大学课堂也被手机瓦解,在知识极易获得的时代,教师职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知识的传达,不再成为教师理所当然的优势。只要老师还是用老旧的形式在灌输知识,底下的学生不会反抗,但他们会立即耷拉下脑袋,低头去看手机,连一个不屑的表情都吝于做出。

外部世界的变化对毕业后的去向,也产生了巨大的震荡。这一届学生, 2/3 的人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要考研,考公,对未来和前途有着深重的担忧。

“房价”已经成为这代大学生最不愿意去面对的话题。相比06级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留在广州、深圳的事实,15级没有一个外来的孩子,理直气壮地说起要待在大城市,更没有一个孩子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工资,能够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能够在流光溢彩的城市立下足。

这明显的蜕变,中间的距离只有九年。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缄默和放弃,更让黄灯直接感受到一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困境。

但黄灯仍然坚持认为,“二本学生”其实很需要关注,他们基数很大,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未来最基本的底色。所以当学生迷茫,甚至哭丧着脸来问她,“读大学是不是已经没用了?”

她会很坚定的和学生们说,读大学和毕业赚多少钱或者找到一个多好的工作看似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你能够在大学期间成为一个内心充盈,明确自己的价值坚守,那么就是有用的。

在她看来,教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面对的是个体,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了反抗某种铁定,打开并提供新的命运方式。

时代在变,但唯一永恒不变的,便是人内心的那个火光,只有燃起它才能走得够长够远。她希望每一个教过的学生都能拥有,自己能改变一个是一个!

如此而言,我们当爸妈的努力要去做的无非也是这一点,而不是“被动的、不断的陷入内卷的困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