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著名的中国社会财经经济情况调查,这里面的内容是《中国青年报》对于当时还没有进入社会但即将进入社会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调研所做的一个调查。
这个调查其实很有意思,在当时看来可能真的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放到之后的一年或者未来几年,对比程度的意义就出来了。
当时的调查之中有超过7成的人认为自己毕业10年之内,是可以实现年入100万的目标的。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实际情况是今天这个世道,豪言壮志有多热血沸腾,最后的结局就有多丢人。
时间过得很快,距离当年做调查的那批大学生表态又已经过去了1年的时间,在1月12日的时候,我们国家发布了《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这份报告书之中的内容其实很现实,也很残酷,只有4.3%的人在自己毕业之后实现了月入过万的梦想,而且这个过程十分的艰辛,已经不愿意和外人说了。
还有25%的本科生月工资浮动在4000到5000元之间。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0元到300之间。
看了一下最近的网络情况论调,很多人都说网络之中的大神误我,说自己被网络之中的富豪大神忽悠瘸了。
当年自己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在网络之中冲浪流浪工资水平的时候,很多人自称自己小学初中毕业出来都已经实现了年入一百万的梦想,更多的人攀比起来学历的时候都是985,本科生似乎都已经不够看了。
所以在近些年的网络论调之中几乎形成了一种“人均收入百万,人人都是985”的情况,到处都是年轻人只要肯吃苦,月入过万还不是小问题吗?
其实说起来大学生之中当年很多人如果没有出去过社会,没有在外面独立做过事情,去工厂打过螺丝的话,的确是很容易被这种言论所误导的。
说一句真心话,我也是大学生毕业,同是一类人,先走一步进入社会,没有炳耀去嘲笑这些年轻人,但今天的整个中国社会大学生群体之中不知为何就弥漫开来了一股“焦虑气氛”。
中国家长心中的就业
假设一下,一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00后年轻人,他的父母都是接受过了教育的人,在他们那个时代也的确看到了很多人考上大学最后摆脱农民身份,成为了第二批富起来的人。
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寄托了厚望,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中国之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就是这样一个开始的。
这个00后孩子周围的家长,亲戚,朋友老师们都在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从小开始也被告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然后面的差距会被拉得越来越大。
然后接着就是各种课外补习班,他们在制造一种焦虑:如果你们不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补习的话,那你对手在这个时候就已经领先你一大步了。所以家长之间的竞争就像是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一般,这种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要有的畸形竞赛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
少年人从孩童时代开始经过了自己的青春期,成为了一个年龄上成年的大学生之后,自己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已经奉献给了书本,这里这样去做姑且不论。
赵本山有句话说得好:不看广告,我们要看疗效。那好,那我们看看这些奋斗了十多年之后的年轻人最后考上了985和211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样的努力和这样的长期主义投资,不管是谁都产生了自己出来之后那肯定是要每年赚个几十万,上百万才罢休。
这种想法不瞒大家,其实我之前也有过,但人啊!就是要认清楚现实,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躺平呢?
父母长辈之间许诺说只要考上大学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就可以成为大家都羡慕的人上人了,然后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了。看完画大饼之后我们来看奋斗之后的结果吧!
00后和一些末年的90后都认为自己就是社会之中掌握了大量知识的精英阶层,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一身才华需要施展。认为自己起步月入过万,十年之内百万不在话下,但结果却是绝大部分的人奔赴到了北上广深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住的却是10到20平方最狭窄的房子。
然后日夜奔赴,挤公交,转地铁,工资是近一半都用到了房租,生活费,交通费之上,这样的就业和曾经对比, 你让以00后为首的年轻人又怎么愿意接受现实呢?
教育付出与回报率
事实上,不得不说的一句话是:现代社会之中灌输的教育观念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现在已经不是农业社会之中的学而优则仕了。
很多家长都过高地估计了教育付出和教育回报率,很多人中国父母都觉得一个人的学历越高,那他日后的工资也就必然是越高。
著名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曾经对美国的工商农,制造业作出了一个调查:调查之中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男子30岁到45岁之间这个事业黄金期的工资和自己刚入职时候相对比,只不过增进了1倍而已。
到90年代的时候,十多年的奋斗和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工资对比,增幅在3倍左右,远远低于当时中国人之中第一批富起来的那些人。
其实仔细看一下,教育回报率这个东西是很恐怖的,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领岗位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去做,初中生和高中生其实都可以去做。但不知道的是为什么有一双无形的手人为地设置了一道门槛。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的银行柜员,这个工种在之前是有什么难度吗?在今天是有什么难度吗?
事实上是没有的,在90年代之前只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位了。
但到了21世纪08年之后,只招收名牌大学生,学历低下犹如专科普通本科,别人看都不会看你一眼,就像今天北京上海的各个银行,一个入门的柜员起步要求就是211硕士毕业生。
痛心啊!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人才就这样被废掉了,很多人在读大学时候学的那些高深理论,在研究生时候做的那些高深实验。
最后除去少数人通过了残酷的倾轧之后进入到了银行行政的高层,绝大部分都沦为了柜员打杂,和古代的“账房先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看到了这个现实情况,所以在专业没有选好的情况之下企图翻身,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个就是继续考更高的学历改变专业,一个就是考公务员,进入体制之内,
所以到明年的时候预计会在一千多万的大学生毕业群体之中有200万人考公,400万人考研,800万人考教师,超过6成以上的大学生在放弃毕业就业的情况之下重新卷入了一场期待教育回报的战争之中。
自古以来不是借口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参加科举制度,刻苦读书的优秀传统。
这句话我赞成一半,反对一半。的确是有这个传统,但并不是自愿的,中国人热爱学习和艰苦奋斗不是被当年的古代王朝逼出来的吗?
封建帝国温饱尚且实现不了,缺乏社会保障,不读书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辈子,几代人都要为地主耕种啊!
所以社会的总体变化是随着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变化而变化的。福利高的话大家都会玩耍得很开心,不会投身在教育回报的期待之中,会有更多的余钱充实自己的生活,不会因为周围的环境而被迫行动。
我们从启蒙入学开始时候就需要购买的新华字典之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小明考上了北大,小王考上了中专,我在商场当营业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发展中国家迈入到发达国家之后出现高福利模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需要发展教育的,但教育最后的归宿是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积累新的财富,将经济蛋糕做大。
让无论是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都要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不是跟现在一样为了以后收入更高去考研考博,数百万人拼命去内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摔死了无数的英雄好汉,也浪费了无数的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