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读遍国内外名校和藤校, 他发现中国孩子最缺这项能力

蔡一峰博士可能是我见过读名校数量最多的学霸:

人大、芝大、宾大、布朗,如果未来我娃儿能去任何一所以上大学,我可能真的做梦都会笑醒,而且人家还是个“不费钱”的藤校生,一路奖学金,更是在2020年拿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基金,成为历史上第二名以非教授身份获得该奖的研究人员;

在过去12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更像是一个“专业收集爱好者”:

比如有3个硕士学位,分别是教育学、人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他的博士主攻专业是人类学。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

#01

本科看“潜力”,

博士是在找未来学术届的同事

本科毕业后,我直接申请了教育学博士,自然是所有好学校都申请了。当时浅薄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肯定被录取,没想到是一堆拒信。我这才读了宾大的教育学硕士(拿到哥大和宾大硕士Offer)。

不过也正是这段硕士经历,让我有机会在宾大广泛涉猎包括法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的等等不同学科课程,后来才逐渐发现教育学的背后是更大的社会学范畴,从而逐渐将人类学作为我的博士研究方向,可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然,也正是这么多年、不同专业的试错和反思,让我摸透了本科到博士申请整条链的完整逻辑和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更多学生在教育道路上高效往前走、少走弯路。

话说回来,为什么本科学校成绩不错,GRE接近满分、托福满分、手握芝大、UCLA推荐信的我却博士申请碰壁呢?除了我前面提到的“科研能力”、“学术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美国学校在不同阶段招生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高中&本科阶段

他们希望看到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除此之外,学校需要你成为一个“群居动物”,他们要寻找与学校教育理念契合,能够充分利用校园里的资源,融入到校园生活里,变成其中活跃的一分子的学生。与此同时你的抗压能力要强,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要强。

研究生阶段

不少学校把1年、2年的研究生项目当作盈利的重点,所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你可以是学习某个专业领域,为下一阶段的博士做准备的,也可以是希望获得人脉的、镀金的,只要你的目的明确,就能找到适合的项目。

但无论是何种目的,也应该在特定的领域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不是中学和本科申请阶段那种“充满无限可能和能力的白纸”的形象了。

博士阶段

他们是要找未来的学术届的同事。就好比是一家公司,更希望招一个成熟、能干的员工,大学也希望你是带着科研项目去的,带着资源去的,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但我们中国学生往往会认为,到了博士阶段,我还是去学习的,只要读书好就行了。

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美国私立大学的本质和商业机构无异。如果你只是读书好,却没有发表论文,没有拿经费的能力,那就不是一个好的科研人员。此外,学术圈也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存在。如果没有社交能力、市场销售能力,你在美国学术圈很难混下去。

你会发现,原来美国大学招生用的综合评估法(holistic review)不是说着玩儿的,美国大学就是需要领导力、沟通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甚至把自己当成商品销售出去的能力等等。

这些大家现在听着觉得很虚,试图通过做个活动、担任某些职位“体现“出来,或者找个好的文书老师把这些特质“写”出来,但这都偏了。

他们要求你在中学、甚至更早的阶段,通过各种活动开始培养这些特质,因为这些不仅仅是美国本科、未来你读研读博,搞科研需要的能力,更是未来在社会中能如鱼得水的终身技能。

但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中国学生是被包装成holistic(全面发展)的人,貌似在课堂内外表现很好,貌似喜欢社交、热衷参加各种活动,貌似已经具备了这些能够长远发展的能力,或许能进不错的大学,但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吗?能在大学里,未来社会中持续“混得好”吗?

因此,我一直强调长线规划,不是想要多赚钱,而是因为这些holistic的技能,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执行,否则,一来,能力根本不到位,二来,积累的经历太少,说服力非常低,招生官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临门一脚找人包装的。

#02

中国学生最缺的4项核心能力

这两年,我在布朗夏校担任讲师,同时在国内带学生做人文社科方向的科研,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即便在知名美高、英高就读的学生,也依旧会存在以下问题:

01 阅读英语写作能力差。

国内孩子的英文作品阅读量还是不够。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在写“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的时候,只要题目可选,很多孩子就不选;题目回避不了的时候,经常写不出来。

02 缺乏批判性思维。

西方教育里最精髓的部分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就要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其实教授非常鼓励学生来有不同的观点讨论、碰撞,甚至有时候我也会故意给一些论点互相争鸣的阅读材料,但几乎没有中国学生深入地调动这些互相冲突学术论点。

03 缺乏科研能力。

虽然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关注社会议题,比如女性权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等,但他们对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仅仅能粗浅表达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网络上的资讯,最严重的问题是,研究的课题和得出的结论千人一面,同质化相当严重。

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或方向、并最终得出独特、有见解的研究结论的学生凤毛麟角。

04 不敢放开思维,大胆尝试。

比如有一节女性权益相关的课程,我建议学生作业形式多做尝试,但往往中国学生还是交上来paper,但其他国家的学生,可能学校没有那么知名,但他们会做视频、画漫画,甚至创作歌曲,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女孩采访了她的妈妈和奶奶,用三代女性的不同视角做了视频,非常感人。

今年夏校,在布朗校方的敦促下,我还是给一个夏校学生打了不及格。大量作业缺失、包括期中、期末考试都没有交作业,但她不是因为懒,而是觉得课有点难,最后直接放弃躺平,甚至没有回复我的邮件。

其实我想说,真正到了大学,像这样的学生不少,但可能会发一封提醒邮件给学生的教授几乎没有,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以主动约教授的Office hours来解惑答疑,我们都非常乐意提供帮助,但如果你没有没有表达问题,作业少交、晚交,几乎所有老师都不会给你好分数的。

因此,不论你现在是否具备各项能力,不要羞于启齿,向教授发问——可能教授自己也没有答案,但一定会很期待和你探讨。记住,大学本来就存在很多探索的内容,他们希望你是那个推动未知领域发展的人。

而提问,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我很赞同蔡博士所说的:留学规划不是最后给学生“临门一脚”,而是退回教育的本质,成就每一个学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