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语文课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 最后都变成了“坏人”, 你认识几个?

人的性格会在成长、生存的过程中慢慢转变,这其中不仅因为所处时代,还可能因为结交的人物。比如李白,在少年时神采飞扬而自信满满,但是人到中年,被官场和牢狱之灾磨平了脾气,也逐渐认清现实,郁郁不得志。

上学的时候,我们曾经阅读过很多名人轶事,有的赞扬高洁傲岸的情操,有的体现忧国忧民的性格。那些伟人,都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然而,其中有一些人物,虽然曾被人所称道,其实并没有一直遵从本心。在时间的冲刷下,他们逐渐忘记初心,变成另外一幅被人鄙夷的模样。

比如,你能够想象写出《悯农》的大诗人李绅,其实是个穷凶极恶、骄奢淫逸的败类吗?刘禹锡曾写诗委婉地讽刺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件事是刘禹锡遭贬官的时候发生的,他被贬到了苏州做刺史,当地有个司空邀请他去家中的宴席,结果在宴席上,刘禹锡见这位司空家中奢华无度,吃穿饮食皆耗费夸张,而司空自己却浑然不觉,竟引以为豪。因此他心生厌恶,作一首诗表达谴责之意

这位司空,就是曾经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在李绅仕途顺利并逐渐发达之后,渐渐忘却了当年悯农的志向,因一己贪念转而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利用权势获得富贵和利益,享受奢侈的生活。之所以他一改往日作风,就是因为官场的腐败之风和众相追逐的利益使得他忘却了农民的辛苦,忘记了百姓的辛劳。

而且利益还使得他逐渐显露出目无礼法、残酷无情的本性。《云溪友议》中曾写道,李绅有个叔叔叫李元将,以前总帮衬他,李绅也恳切地叫李元将叔父。但是后来李绅做了官发达了,李元将为了拉拢他,自己降低身份叫他兄长,李绅居然要求他称呼自己为爷,简直是荒唐至极。不仅是亲戚,他对待旧友也非常残忍。以前一起考学的学生来面见他,希望他能提点自己两分。结果刚住在旅馆,还没等去见他,就被他打了一顿。李绅说道:“过去我曾认识你,现在你到我的地界,怎么不过来拜见我呢?”然后把自己的朋友流放了。

除了李绅外,还有一典故“孔融让梨”。孔融一直以来是尊敬长辈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性格,以为他是一位谦虚有礼的儒子形象。然而事实上,孔融是一个得理不饶人、性格极端的人。虽然他本性不坏,但是矫枉过正,做人太过刻薄。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件事,十岁的孔融与父亲去洛阳拜访名人李膺,被拒之门外。孔融就称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李膺见到他以后很诧异,问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孔融说:他是孔夫子后人,李膺是老子后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我们两个当然也是世交。

李膺当时十分赞叹他,认为他这么小就能说会道,但是他旁边坐着的陈韪冷不丁来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韪估计是看出来孔融这种骄傲的性格了,于是提醒他,希望他能够谦虚待人。但是孔融紧接着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可见孔融真的是得理不饶人。而且他也并不如孔夫子所言,谦虚谨慎待人。他不懂得待人处事之道,最后就是因为嘴巴太毒经常咒骂曹操,被曹操处死。

无独有偶,不光是孔融,其实还有凿壁偷光的匡衡,也是在小时候就闻名。但是他并没有如同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治国理事的贤才。一开始他因为对《诗经》见解颇深,被录用为文学卒史,太子刘奭非常欣赏他,常去听他讲解经书。后来刘奭继位(即汉元帝),便开始任用他,匡衡因屡次谏言得力而被汉元帝重用,直至相位。但是在后期,他并没有像一开始那样忧国忧民,而是逐渐迷失在权力的诱惑里,结党营私,利用权势大肆收受好处。直到后来因贪污过分,再加上宠信他的汉元帝逝世,他失去了靠山,被新皇帝汉成帝贬黜,最后落得个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的结局。

因此,时势不仅可以造就英雄,也会使本来良善的人忘本。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事实上,本性是可以更改的,受到事实的打击和环境的变化,人也会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模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个人可以以好的趋势发展,用良好的环境滋养性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